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一)

讲师风采
朱涛
建筑师
讲师简介:
朱涛,建筑师、建筑评论家、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
视频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整个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全世界建筑业的目光都集中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公司、建筑设计机构都纷纷抢滩中国。在当代中国,仅就建造规模和建造速度而言,当代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会恐怕是世界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建筑学在中国也因此而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最近在跟国际上有19个学者大家合写一本很疯狂的书,叫《当代世界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空间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全球华的范围内对我们的生存起到那么大的制约性的影响,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书来全面的考察世界范围内从1960年晚期到今天的建筑发展和城市发展,所以20个学者分布在世界各地来写一本书,要非常全面的写中国到非洲、亚洲、南亚、东亚等等,我个人负责中国的章节。 我决定把1960年稍微往后退从1978年开始,因为1960年末从中国的建筑来说并没有起到转折点的意义,所以是1978年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更起到转折点的意义,所以我是从1978年到去年的一段历史,这一书里这个章节里大概是8千字到一万字以内,要概括中国三十年的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建筑物产品的产量,其实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让我想起了米开朗奇罗的一句话很大气、很残酷,他说什么是一个好的雕塑,如果把这个雕塑品从山顶上一路滚到山顶下,而不失去任何重要的部分这就是好雕塑,历史的残酷大气之处就在于大浪淘沙,三十年下来这么多产品可以说我们三十年修了房子是整个中国以外的全世界几个世纪修了房子,筛检出来大概十几个,图片只有十二张左右,这是很大气很残酷的事情。 刚刚粗稿写完了,我也借着打开这个活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如何影响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我按照这个通常的习惯,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1980年19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3个十年,我把它按照通常的习惯分开,八十年代称为改革初期,社会是改革初期,文化我称他是“新启蒙”,我认为新启蒙最贴近。90年代经济上高速发展,因为这个社会阶层在分裂,文化也开始产生分裂,各种各样的城市和片断在涌现,到了21世纪中国这个过程也是中国迅速的走上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从八零年代开始,可能还不太熟悉,一开始的口号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很犹豫不定的一点一点的纠错的往前走,最近有一个口号很红叫“中国模式”。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