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五)

讲师风采
朱涛
建筑师
讲师简介:
朱涛,建筑师、建筑评论家、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
视频简介:
无论如何,巨大的历史机遇还是将中国建筑师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成为时代浪尖的弄潮者。中国建筑的不尽如人意,除了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建筑师自身也不能说难咎其责。建筑师,这个在中国于20世纪才刚刚产生的年轻的社会职业,也有着巨大的先天历史缺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那回到文化上,我觉得其实孩子有努力的潜能的,就是说中国真的不是铁板一块,你到南方到西南西北,你凑近看这种文化传统聚集的方式,实际上是多样化的,和他的地形生态,他们都是很多样化的,我们在做设计和规划研究的时候,其实以这个资本的投资方式,一下子过去就抹平了,这方面研究不够,建筑师这方面的探索也不够,而且速度太快,这样带来了一些东西,你说的比较悲切的是,一旦形成军事化的东西,像请服务员都是非常难的,再过50年想再重新寻找文化的脉络都很难,到成都这种地方,你哪能看到是古城的一种面貌,只能到青阳宫里面去看几个小片段。 我觉得北京也是的,北京没有故宫和几个公园的话,已经没有古城的面貌和格局,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建筑还能不能承担文化的史书,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反推回去,建筑师还有没有能力再重新读解我们的文化传统,还能创造这种转化出来现代建筑的语言,我认为这是仍然应该进一步来做的,不是研究中国建筑师其实是有这个意图的,但是给打断的。 我最近在看一个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是非常现代的,就像以现代的结构理性的框架结构,工农主义来重组中国建筑史,他期待中国的古建筑文化能够挥发出中国的现代建筑,但是这个到后来,整个项目打断了,当然现在可以说它这个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他心目中的中国建筑是一个。他没有说中国建筑可以是无数个,可以是西南的、东南的、东北、西北的、新疆的等等,如果这样的话,一旦这种文化事业打开的话,我认为潜力是很多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