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三)

讲师风采
朱涛
建筑师
讲师简介:
朱涛,建筑师、建筑评论家、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
视频简介:
建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文化意义相比,建筑由于它的大规模和高耗费、日常性和持久性而使它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容量。因此建筑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最大的物化。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有台湾香港的美国建筑,但是更多的随着国外的投资商做酒店和商场的商业项目,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越来越有钱的时候,就越来越多的公共的项目文化的项目,国外建筑师也开始介入。 1999年保罗安德鲁中标是一个戏剧性的瞬间,第一他预测下一个十年中国建筑大项目基本上就是外国建筑师的战场,第二他意识到一个太多的急剧转变,比如说香山饭店为什么一个拼接画,画在古典的山水画里面,北京旅游局本来想请他在长安街边故宫边修一个二十到三十层的涉外宾馆,被人坚决反对,不能破坏古城一定要控制北京的市中心不要修高楼,你让我做实验,现代化的实验,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到香山脚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很谨慎的态度,当时中国也是很保守的一种态度,是谨慎的,要做现代化的实验不要破坏古城。 这个建筑态度就不一样了,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心脏地带来个大的转变,用XX的话描写中国,中国是一张令人难以置信的可以创新的白纸,你说北京国家有一个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绝对不是白纸,积淀了很多东西,他有这么多机会可以做狂野的设计,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变了,开放了,什么都可以做,作为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大家都来了涌入中国。这是九十年代末的变化。 进入2002年,中国已经开始成为全球化不光是重要的一员而且是主要的一个弄潮儿之一了,这个地位也在世界上越来越大,中国模式就开始出现一个变成一个很热的一个词,中国模式是从北京共识或者是华盛顿共识,为什么呢?西方现代化一个模式是什么,是自由市场和民主的问题结合,中国的模式是什么特色呢,基本经济和专制政治结合,两个模式的不同,各有利弊,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但是总之中国模式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的模式。 美国有一个教授在2008年1月7号写了一篇文章,他预计到2008年是中国模式年,那一年要开奥运会,所以肯定会成功,因为中国的这种力量政府的力量。我给大家现场翻译一下,他这一段形容中国当时的气氛,2008年,他说媒体的大腕和建筑师全都蜂拥到中国来,而还没有任何一个更好的地方来做实验,来修体育馆,就是那个鸟巢,和摩天楼或者是出售信息技术和媒体的网络,还能有任何一个国家比这个更好了,因为这个国家是没有独立的贸易联盟,没有任何可以组织起来的抗议,可以降低利润,同时对人权、公民权的这种担忧这种考虑,被鄙视为过时的,甚至是傲慢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一说人权你凭什么来指责我等等。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