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战略研究(二)

讲师风采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
讲师简介:
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64年至1969年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1979年为德国亚琛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学者,1981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
视频简介: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科技发展必须把握住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国家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路甬祥提出中国科学院要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更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新要求;建设与完善激励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研究任务跟这个科学方法,第三就集中研讨与分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就我们分的领域,因为科学技术是融合的是交叉的,所以也不是分的领域以后我们就分开研究的,而是不断进行跨领域的集体研究,保持这个研究报告的整体性。另外呢还组织另外一批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论,不是说写出报告就算了。这样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议这个报告的科学性跟这个可行性。那我们这个从顶层设计方面就确定了十八个重要的领域,请一些相对的专家组。那么这十八个领域呢当然召开了许多的交流研讨会,专题的讨论会,同时也征求了院外,甚至国外的专家的意见。当然这个征求院外,国外专家意见的过程呢,这个它是穿插进行的,有了一些基本框架之后来征求效果反而更好,这个召开过多次的这个十八个领域的研讨大会,因为后来有一个领域,安全领域成立已经晚,开始想把安全领域融在其他各种里边解决,但是后来觉得这个安全问题很突出,还是要单独成立一个组来考虑。那么这个对我们这个十八个领域就能源、水资源、矿产、海洋、油气、区域发展、人口健康、农业、身份证另外这个生态环境、纳米、交叉科学与技术,另外空间、信息、材料、制造、科学大造纸,另外还有国家安全,一共这么十八个领域,工作的方式呢不外乎是集中研讨,分小组研究,再这个跨土交流,综合继承,然后反复的修改跟完善,在形成报告之前,这个初稿形成了以后呢,还组织了另外一批专家对报告进行各种评议,这个也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那么到了2008年报告出来了以后呢,这个我们先把一个总报告送给了中央,就是得到了中央的这个高度的重视,同时呢也充分的肯定跟积极的反响以后。 我们就要讨论个问题了,就这是不是给中央这么一个报告就可以了,还是需要把这个总报告跟分报告统统公开出版,后来我们权衡再三,觉得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在社会也是一个民主科学决策的社会,觉得向中央报告固然重要的,向公众报告也同样的报告,因为这个要接受公众的检验,同时也要得到公众的理解跟认同,而且今后的事实导向,除了决策以外还得要公众的理解与参与,所以我们当时就决策全文,中文,全文这个公开出版,就科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后来又考虑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了,要不要我们这个报告是也翻译成英文让国际上能够了解,接受国际的检验,它有负面评价也好啊,对我们有帮助啊,它有正面的评价对我们是鼓励,另外公布了以后人家也知道,中国科技界在想些什么,对以后的国际合作跟改善国际之间的这个科技领域的交流都应该说只会有好处,也没什么负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除了国家安全这块,就适当的把它,比较宏观一点以外,不搞的太细,另外呢严格的审查呢就是要跟国际上比如说在空间,在反恐在这些要跟国际上的一些条约,公约要完全能够衔接一致了以外,其他全部译成英文,跟一起联合出版。现在已经出到第七部了,大概今年的五月底可以全部出完。现在国际上的反响,我们也收到的一部分这个反响也是好的。因为这当中的许多理念实际上都是人类共同的,这个关于确定研究领域专家方面,我们院有关领导跟部门负责人,组织了一个战略总体组,当然也有一些在一线工作的专家一起参加的,那么确定是八哥重要领域层面,相应的这个专家组,一共是300位专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专家,这个其院士有60位,涉及的研究所有80个,这个这边我们立了各个领域专家的主讲的名单,其实有院士,也有中青年优秀的科学家。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