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五)

讲师风采
高志前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讲师简介:
高志前,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视频简介:
对于分类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但大概也只是存在于国内,在国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实际上是借鉴了国外的概念,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为什么叫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从高技术来说,我们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概念,但是按当时80年代国内高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落到产业上的非常少。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呢,一个地区在提出它自己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时候,其实不是简单地说中央这么提的,我也这么提,后面会讲大多数的省市已经在这么做,而是说要细分在这样一个产业里边,如果它下一步发展把这个产业链拉起来的话,我在里边的位置是什么,而不是说中央提出前面讲的做新能源,我也做新能源,做风能我也做风能,你是风能全做吗,还是说你只生产叶片,还是说你生产里边的控制设备,还是说你生产里面其中的哪一部分。这个风能来说呢还比较简单,如果说这个新能源汽车就比较复杂,大家知道这个汽车可是这个零部件几千,它可以分成很多地区来生产,当然了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发动机能源不稳,动力部分,那么在这里边你能做什么,你现在有基础做什么,这个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当然这里边呢作为一个规划呢,当然肯定要提出我不仅要做什么,而且规模要做多大,这个设计呢,应该说在国家决策的时候,它会去考虑它的一个规划,而中国规划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产业规划基本上失败了。失败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在多重情况下是保守的,像我们讲的汽车,讲还有什么一些其他的一些产品的对产值和产量的估计,往往都落后于市场,你看特别五年计划,一比较都是大多数是多做不到,都远远不够,实际上市场很快就超过了,这里边实际上是要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点,我觉得至少就这个高技术产业,讲这个钢铁产业其实也有一个特点,它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五年计划的因素,中国的这个根本产业还是政府投资比较多,现在也有少数的是民营投资的,但是大的钢厂基本上是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是要国家发改委进行投资规划的,而这个投资规划有一个周期的,也就是说每年在开始规划的时候它有一个投资的盘点,然后到快结束的时候,它有过这个把这个投资它要花完,用完,所以经常出现这个投资的波动,投资的波动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 那么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中国的消费市场特点,特别是老百姓消费特点,老百姓消费特点现在正在开两会。大家都在讲这个说你转向内需,第一个老百姓兜里要有钱,当然现在手里有钱的没有钱你提高工资啊,工资不能这么低了,当然也有专家现在提出来光提高工资也没用,老百姓现在兜里也有一些人有钱了,但是他不花,为什么不花呢是因为他要攒着买车,他要攒着买房,当然了更多的人考虑我要存起来去养老。也就是说老百姓不花是因为它的社会保险体系不到位,为什么农村经常传出这个老太太把这个钱压在炕底,存在什么猪圈,千方百计藏,她怎么不存在银行啊,她不相信银行。总之就是说不仅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而且要让老百姓肯花钱,当然了我们现在不希望做到美国那样,寅吃卯粮了,只有美国才能那么做。但至少来说,中国这样一种这个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收入结构,收入结构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收入水平差不多,收入水平差不多是我们的工资体系造成的,我们这个既不希望这个收入差距过大,但是也不希望这个收入水平,这个同样的收入群体过大,同样收入群体过大会造成什么问题,就是大家不买的时候都不买,大家如果一买的时候那市场量就是上千万,这个最典型的就是什么,就是电视机曾经要票,为什么会要票呢,就是大家都买不起电视机谁也不会去买,但是如果一旦都能买得起的时候,就是需要几百万台,这个时候生产能力一下供不上,供不上来,这就是这个中国产出的特点,这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这个后来可能会延伸对钢铁的需求等等都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对高技术产业的这个测算,它的这个包括将来的产值规模,也包括它的产能都有这个问题,现在关于这个高技术,包括传统产业,产能问题是让我们的发改委头疼的,当然了这个应该说在高技术产业的这个产能过剩问题是前两年,去年发改委提出过但是呢,也有人提出呢可能这里面理解会有些问题。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