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发展与应对方法(一)

讲师风采
单学刚
网络舆论及新媒体研究专家。现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讲师简介:
单学刚,网络舆论及新媒体研究专家。现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网络舆情杂志》副总编辑、政务版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学硕士,曾先后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
视频简介:
在网络上成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政府上网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政府部门形象上网、组织机构和办事程序上网、相关政策产业信息上网、政府自己的专有信息上网。其中第四部分是每个政府机构最有特色、且能根深蒂固改变政府机关向今 后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网络舆论在中国发展非常迅猛,因为我们刚才宣传部领导也提到,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这个基本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每年推出两次中国互联网这样的一个统计的报告,其中今年的7月份统计报告显示我们网民数量达到4.2亿,较去年的年底,2009年年底增加3600万人,这个上网普及率达到31.8%。这个数字是7月份的数字,截止到上半年,因为马上就要到年底,到1月份它还会推出一个新一期的统计结果,估计应该在4.5亿左右到现在为止,而且普及率可能是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了。手机网民增长也很快,2.77亿,这次有可能会达到3个亿。我们看到只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占到11.7%,这个很大。说明什么呢?这些个网民已经不以台式机或者笔记本这些形态为上网主要的这种工具。而是把手机作为上网的近乎唯一的工具,但是知道手机上网在速度,传播速度和便捷形成方面又有大的提升。这两年这个平板电脑发展很快,平板电脑给很多领导干部和地方政府又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因为很多领导过去不上网。但是有这个平板电脑以后发现都很痴迷于上网,每天拿着电脑不放,所以说这个客观上也推动了我们政府上网的一个新的进展。所以说今年平板电脑应该也一个更大,明年吧,平板电脑应该有一个更大速度的发展。 现在几家中央门户网站加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天新闻的更新量超过两万条,这个浏览达到20亿次,大家知道我们的传统媒体,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就一千万,我们国内最大的报纸只有两百多万,不到三百万。在这样的数字下,我们说网络媒体的新闻受众以后远远大于我们的传统媒体。现在的网络已经日益成为治国理政的一个新平台,我们知道2008年6月20号总书记到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期间,专程到人民网去和网民做一个简短的在线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呢,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总书记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指示,他为我们各地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一个,这么样一个指导思想。同时我们看中央领导也经常对互联网做批示,比如说看这个图,我们看到四个常委对“黑砖窑”,就是2007年的黑砖窑事件做出批示,包括温总理在内,直接对这个事件的解决有所推动。今天我讲的主要分三个大部分,第一个网络舆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第二个是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第三主要讲一些方法技巧。我看了一下咱们在座的同志咱们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同志,也有一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同志。这样大家对互联网的这种基础的认识可能也是存在一些差异。所以第一部分我主要讲一下目前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情况。当然没有太多的理论,大部分也是实践中的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讲一些2008年以来的一些趋势,总结成几点,第三部分主要讲一些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网络突发事件,那么我们处理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部分我们率先开始讲这个网络舆情基本特点,什么是舆情呢?就是概念现在有很多种说法,不是学术会议我不再研讨这个概念。我主要讲几个特点,这个舆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情我们一切涉及民意都是舆情,比如说我们报纸上发的也是舆情,电视上播的也是舆情。但是实际上我们一般讲狭义的舆情,就是说真正是来自于民间这种普通老百姓的这种声音才是舆情,而没有经过我们的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再次加工。那些我们不认为是舆情,舆情必须具备几个特点,一段时间内、众多网民、同一个事件或话题,形成比较多的评论这才是舆情。并不是一条新闻在网上我们看到它就是网络舆情,这个不尽然,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反馈,有一定的反应,它才是真正的舆情。中国互联网舆情的发展大概经过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是2003年开始第一个高潮。第一个高潮2003年被称为网络媒体元年,为什么叫元年呢?因为这一年是中国互联网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发生了两次事件。 第一个是孙志刚案发生在广州,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叫孙志刚,因为他找工作期间没有暂住证被收容,收容过程中又被打死,这个过程呢,被媒体当时的南都报道出来之后迅速引发反响,最终在网上大家纷纷的讨论这个问题,最终也推动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这样一个收容遣返制度的废止。这个已经远远不适应于我们现在这种人才流通的这种大的背景。还有一个就是发生在哈尔滨的宝马撞人案,这个撞人案也是一样,围绕这个撞人者的身份也展开了一个巨大的一个网络漩涡,最终导致黑龙江官场的一个大规模的地震。当然这个事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也是重要的导火线之一。2003年互联网开始逐渐的介入中国社会的热点公共事物。 单位我们说互联网进入第二个高峰是在2007年,2007年一个重要标志在于网络已经不再单单是跟在传统媒体后面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而是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重点新闻源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传统媒体没有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