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四)

讲师风采
欧阳淞
主任
讲师简介:
欧阳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视频简介:
《党史》二卷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主题和主线,强调这29年历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是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历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党史对右派的进攻进行反击,对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批评,在党内和全国人民中进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右派分子他毕竟只是少数,由于波匈事件的影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的形势做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对斗争的猛烈发展没有谨慎的掌握,从而导致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这个也和国际环境有关。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和国际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第二呢,第二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嘛,第二个问题,在革命和建设形势顺利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形势的发展之快,形势的发展之好,都大大的超过了原来的预料,原来预计时间很长的解放战争,提前取得了胜利,原来预计很复杂,很艰巨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短时期内也得以完成,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在取得一连串胜利的中国人民面前,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对于发展阶段的这种错误的判断,对于自身力量的这种错误的估计,就直接导致了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超越阶段问题的出现。所以在大跃进中,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在加八年或十年赶上美国这样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冒进的口号,比如,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流传,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的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了客观事业的发展规律。 这是第二一个问题,就是革命形势顺利的情况下,怎么来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这个问题很现实。第三是把,在把社会主义的成功的有理想变成现实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现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怎么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党的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问题,但是要实现这种结合不能不经历一个在实践中竭力探索的过程,不能不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探索刚刚开始,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具体的设想,就容易被直接的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比方说毛泽东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设想的影响,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消灭的剥削和压迫,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设想,结合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提出了某种具有空想社会的社会主义目标,我们看,1958年4月下旬,毛泽东同志在广州期间和刘少奇、陆定一等同志在议论未来中国农村的组织形式的时候他是怎么说的。他说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是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市场,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乡村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被超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其他文教事业也将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想法相当程度的带有理想的色彩,他的这些设想,经过一些人的引用迅速的传播开来,于是一些地方就闻风而动,开始试办被认为是共产主义雏形的公社,随后大量新办的人民公社曾经被认为是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最好形式,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在全国搞了25年,直到20世纪的八十年代才被废除。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