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笔谈(三)沧海桑田

讲师风采
钱斌
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
讲师简介:
于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合肥工业大学后在职攻读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校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
视频简介:
由于地球的变化,生物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那么在北宋时期,《梦溪笔谈》中有通过那些方便,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的研究呢?沈括究竟是如何精通地理的呢?本集教授通过坐着的具体事例,及生活背景,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地学的研究与发展。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在古代,地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凡是和我们地质相关的事物它都属于地学范畴。它就包括了我们现在的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等。   但是搞天文和搞地理、搞地学它可能不太一样。怎么这么说呢?你搞天文的,你需要观测、需要计算,而你搞地学的呢?你不仅需要野外考察,还需要你要善于去思考。因为很多的地质现象都是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如果你不会,或者说你不善于去思考,那么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而沈括呢,他的脑力绝对够,他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地质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海陆变迁的实质问题,他还科学地解释了古生物化石它是怎么来的,他甚至还率先对古生物遗体所形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利用开发。由于沈括这些人的给力表现,地学是我国古代发展得非常好的一门学科,中国人在地学上有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把世界各国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那我们现在来看,沈括的见解是科学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地解释了华北平原形成原因的人。   这一讲来讲沈括下知地理。地理指地学的知识。在古代,地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凡是和我们地质相关的事物它都属于地学范畴。它就包括了我们现在的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等。但是搞天文和搞地理、搞地学它可能不太一样。怎么这么说呢?你搞天文的,你需要观测、需要计算,而你搞地学的呢?你不仅需要野外考察,还需要你要善于去思考。因为很多的地质现象都是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如果你不会,或者说你不善于去思考,那么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而沈括呢,他的脑力绝对够,他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地质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海陆变迁的实质间题,他还科学地解释了古生物化石它是怎么来的,他甚至还率先对古生物遗体所形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利用开发。由于沈括这些人的给力表现,地学是我国古代发展得非常好的一门学科,中国人在地学上有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把世界各国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有哪些给力的表现呢?•-   先看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这在古代有美丽的名称叫沧海桑田。这来自神话,据说在东汉桓帝时,有草根叫蔡京,接待两个神仙,王远与麻姑。凡人被安排接待神仙,是荣耀,他们准备丰盛,用来接待神仙。到了七月七,天空间锣鼓喧天,走来两位神仙,麻姑是美少女,光彩照人。宴会开始,场面沉闷。为什么呢?凡人与神仙没共同语言。王远对麻姑说,好久没见面了。麻姑也说,你神采依然呀。上次见面有五百年了吧?“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过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五百年了,我三次见到东海变成了桑田。刚才看到蓬莱水又浅了,是不是又要变成陆地了?王远说, “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都说要变成陆地,扬起尘土了。宴会结束,二人离去。这是沧海桑田的典故。这是先人对海陆变迁的解释。唐代颜真卿写过《麻姑山仙坛记》。这是书法名篇,是楷书的范本。其中有句为“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这句重要,说明颜大师认识到,螺蚌原来一定是水中的东西。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科学见解。但是怎么变的呢?他没解释。几百年,到了宋,这时,是熙宁七年,沈括巡河北,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沈括发现太行山山间有海螺海蚌的壳   横亘在山间。下了结论,这里原来是海滨。但是太行山与大海相距千里,是怎么回事呢?这其间的大陆是怎么来的呢?沈括思考认为这是河水夹带泥沙形成。这在古代是无出其右的。那我们现在来看,沈括的见解是科学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地解释了华北平原形成原因的人。对于地质内营力,当然他不了解。即使这样,这在当时是够先进的。 其实,化石在古代也不稀罕。常能见到。像沈括的晚辈黄庭坚,就是最早化石标本的收藏者。沈括可贵处在于他观察研究得出结论。成果记在《梦溪笔谈》里。宋仁宗时,一天大臣要求求见仁宗,捧着的是龙蛋,他说是黄河中漂来的。岂不象征着大宋上承天运吗?这可是祥瑞呀。重奖了他。仁宗叫内士送到了金山东寺里供奉了起来。这个龙蛋送到寺里不久,寺里发水了,冲了寺。大臣们嘀咕,这龙蛋是灾星,带来了灾难。当然他们不敢跟皇上说。仁宗也嘀咕,但是要推翻自己的说法,不妥。于是再不提这事了。龙蛋就不再过间了。这龙蛋是什么样的呢?沈括去看了, “形类色理,都如鸡卵,大若五升囊,举之至轻唯空壳耳。”这龙蛋跟鸡蛋差不多。就是特别大而已。沈括看了,走了,也不敢深入研究。这涉及到皇帝的体面。沈括这点是懂的。在《梦溪笔谈》里只是记下来。到了英宗朝,又出现了。 “治平中,泽卅1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婉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扑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泽卅l是现在山西晋城,挖井时挖到龙蛇一样的东西,不敢动,放了好久,还是那样。胆大的摸了一下,再摸,原来是石头。后来打碎了,分了。沈括后来见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