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物医学论坛之内源磁性颗粒与磁场生物……

讲师风采
宋涛
讲师简介:
宋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6月参加工作,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电工研究所电磁生物工程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电磁生物工程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
视频简介:
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的认识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才能选择合适的磁场参数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间的传递物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磁刺激调节这些神经递质水平可以达到睡眠的目的;脉冲磁场通过改变大鼠不同脑区神经递质的含量来影响其学习能力;在磁场作用后神经系统可释放出具有镇痛效果的一些物质,从而起镇痛作用。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好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主要是针对一个叫《内源磁性颗粒和磁场生物学效应》这样一个题目跟大家进行一个交流。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建工研究所,建工研究所刚才谈到是一个工程性的研究所,它是以电磁技术为主。当它跟生物、医学发生交叉的时候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能更加强调的就是现代的医疗设备应该是离不开这种建工技术。因为大家知道医疗器械从国家药品管理局的分法应该是两类,一类是无源的器械,就是手术刀或者注射器等等。另外一类是有源器械。应该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有源器械都离不开电子技术,至少需要一个电源,否则的话没法叫有源器械。 更加明显的例子就是刚才陆所长也谈到的就是磁共振成象系统。目前对于这套系统来说首先需要一个恒定的强磁场,需要超导磁体或者永磁磁体产生这样强磁场对原子核进行极化。另外如果要成像必须把得到一些空间的信息需要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的编码或者选层,要对原子核进行激发的话还还是射频磁场。那么所有这些磁场的产生都离不开电工的技术。 虽然在我这里强调的电磁技术在医学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给普通人群两个关键词的时候,假如说一个是电磁场,一个是健康的话,他可能想到的不会是这样,而是说环境中的电磁场是否对健康有危害。我们可能各位同学将来毕业之后涉及到买房等等,大家很关心这个房子周围有没有高压线,如果有了高压线之后这个房价可能要跌好几千块钱。在上海,就是说上海机场到市区建了一套磁悬浮线,然后可以进行往来人口的运输。当时也是希望能够把这个终点站建的离上海市区更加近一些,但是在网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就是说《担忧磁悬浮,上海市民温和散步》。北京从去年也论证S1线也要上中低速磁浮,实际也有很多争议。 从一个直观的角度,如果我们能够清楚什么样的磁场对健康有危害,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来确定什么样磁场的话,当然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的标准。现在比较尴尬的就是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叫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它制定的一套标准,对于50赫兹就是我们工业用电这样的磁场,它的限值是100微特。甚至在2010年又把这100微特增加到200微特,它认为在200微特以下对健康没有什么危害。我们国家目前实际行业标准是100微特这种标准,可是也有很多流行病学的调查认为0.4微特以上的工频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可能正相关。这样可能有一个矛盾,就是说一方面从物理上没法解释0.4微特这样弱的磁场怎么可能导致对生物有影响?但是它确实又有很多流行病学的这种一些结果,不能说有利的支持,至少它的一些相关性是很多人认可的。那么人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是否这个生物体比我们认识的更加复杂,不是简单的比如说一块肌肉或者什么样的这样。那么就是说生物体内是否有感受磁场的这种特意机制或者有一些特意的器件,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大家要注意100微特,不知道有没有学习物理的?大概我们地磁场是50微特,相当于是地磁场的两倍。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