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二十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自觉承担了让每一个孩童了解民族历史的责任。到了这里《三字经》开始讲述,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与发展。并在简洁朴素的语言当中,表达了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品评与褒杨。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万世敬仰的先贤圣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什么君主都可以被尊称为“王”的。那么“王”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而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小康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字幕配画外音】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按照皇帝直至尧舜以来的传统,王位的更替,一直采用推举贤能的方式,也就是禅让制。包括大禹,也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德操,才走上王位的。然而到了大禹商世的时候,禅让制度被打破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对此钱文忠教授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上面是总述三朝,夏、商、周嘛。接下来《三字经》就要一一讲述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夏朝,那么《三字经》照样十二个字。【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以相揖逊的禅让,这么一个国君。什么叫相楫逊呢?很好理解。相互作个揖,很谦虚。哎呀,我不如您,您还是来当首领吧,我这水平不行。那么对过也说,您厉害、您有才华。大家很客气,相揖逊、禅让。推举贤能,谁贤明、谁有贡献、谁有才能,谁就来当首领,这叫禅让。此后的中国历史当中,有各种各样禅让的说法,我们都知道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禅让来的啊,王莽也是禅让来的啊,可是这个禅让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唐太宗也是从他爸爸那里禅让来的位子啊,都是逼的啊那个,老皇帝也不愿意让,后面的厉害,所以后来的禅让都是假的。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的禅让就是大禹,大禹以后没有了。大禹,为什么说大禹是最后一个禅让的君王呢?因为大禹将他的首领的位子或者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大禹之子,夏朝开国君主,史称夏启。】这就是什么啊?家天下。就是我这一家人,这天下都是我的。这天下不是再属于大家的,原来天下属于大家的,谁当王没有说论血缘的,没有说你是谁的儿子你就能当王的,而是要看贡献的。到了大禹开始不是了,看血统,大禹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是大禹本人的意思。大禹并没有想把这个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他看中的一个人是谁呢?和他一起治水的助手,叫伯益。【伯益,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善于狩猎与畜牧,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认为他的儿子没有什么功劳。而这个助手伯益,在协助他治理洪水的过程当中,贡献巨大。他的本意是想把自己的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伯益的。但是问题出来了,出在哪里啊?第一大禹的儿子启,看来也不是一个没有贡献的人,更不是一个窝囊废、更不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他应该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第二当大禹年老的时候,启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啊。大禹照传说是一百岁去世的啊,那他这个儿子按照当时的规矩,二十岁生孩子,七八十岁总是有的,他也有自己的力量、也有自己的拥戴者、有自己的干部队伍。所以在大禹死后,启和伯益之间发生了冲突,大禹是想传给伯益的,用禅让的方式,但是启本人和启的拥戴者认为我应该接位,打了一仗。这一仗的结果,是夏禹的儿子启获得了胜利,伯益就没有有能够接成位。从此开始,首领的位子、国君的位子,就在某一个家族里代代传承。禅让的方式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当中不存在。 【文忠寄语】大禹之后,禅让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 【钱文忠】当时大家不接受这个观念,当时大家看到启怎么接替他爹,当了我们首领啊。大家还不习惯,发生地战乱。而到最后也是启获胜。经过好多次战争以后,大家才接受了家天下这么一个事实。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