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二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段《三字经》中,讲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是父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却是值得我们沉思的。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加尊重父亲,而错误的教育只会使父亲失去自己的威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留给孩子千两黄金,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当然这个话你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经书给他,他吃经书啊?不是这意思,而是留给他知识。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亲一样,必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当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往往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但是往往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也许自己已经成年。 [画外音]父亲往往就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反面的例子也有,也是汉宣帝的时候,也有一个当朝的大官,御史大夫,这也很大了,这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长,叫什么呢?叫陈万年。他也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谨小慎微,溜须拍马,谁都不得罪,看到皇亲国戚,看到政要,竭尽讨好之能,这个陈万年,做爸爸是这么样一个人。而他的儿子陈咸,却是一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执法如山的一个官员,也是一个官,当然没他爸爸那么大。经常得罪人,不避权贵,父亲也爱儿子,陈万年怎么会不爱陈咸呢?所以他也担心,你小子这么弄下去,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看你得罪那么多人,还好我老爸在,我人缘好,我位置高,我还能罩着你,我总有走的一天吧?我走了以后你怎么办? 你不要被人整死吗?所以他有一天晚上下定决心找他儿子谈谈。古人父子之间的规矩很严,陈万年年纪比较大,躺在榻上,汉朝的时候我们知道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床,我们今天的床是很晚才有的。他躺着,儿子恭恭敬敬地站在屏风,要跟父亲隔着一个帘,父亲在里面说话,有个屏风,站在屏风后面聆听父亲的教诲。这个陈万的就教育他,你应该像我一样,圆滑一点,变通一点,要明哲保身,这老爷子一番好心,唠唠叨叨,车轱辘话,陈咸站在那里,晚了,也累了,累了以后,扑嗵,头就撞到屏风上,这把这老爷子惹火了,我好心好意那么累通宵的教育你,你在那儿打瞌睡,爬起来举起拐杖要去揍陈咸。古人有规矩了,“小杖受,大杖走”,你这个爹要打我,你打的不重我挨几下,你打的重我也是走的。“小杖受,大杖走”也是儒家的规矩,我要跑的,这也是符合规矩的。儒家并没有说父亲要打儿子,儿子只能被打死,儒家没有这个说法,小小的打一下你就熬一熬,如果要狠狠地打,儿子是有权逃的。那么陈咸就跑,跑得时候扭头扔下一句,说你这老爸,我为什么打瞌睡?你要说的话我都懂,无非是叫我像你这样溜须拍马嘛,老爷子当场厥倒。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父亲教育儿子,这个父亲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是哪种好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