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二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段《三字经》中,讲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听复旦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画外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段《三字经》中,讲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三字经》在“教之道,贵以专”以后,紧接着又是四句,哪四句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这样六个字,以另外一个名字而闻名,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一本书,叫《列女传》,讲历史上各种伟大的女性,而孟母这个故事也在里面。这是什么样一个故事呢? 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所以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头,而这个破房子还不能在城里头,古代也是一样啊,城中心的房价贵,住在城外,而且城外还不能在城外很好的地段,在哪里呢?在墓地旁边。那么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他没事就哭,没事就摔瓦盆,过去孝子摔瓦盆,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竭尽所能搬家,从第一个住处搬到第二个住处,第二个住处搬到了哪里呢?不巧,搬到了市集上,搬到了一个商业街的附近,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肉铺当然要天天杀猪卖肉,天天要在那里剁肉,小孟子又没有事干,学着肉铺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后讨价还价,学人家这一斤肉多少钱,这是后腿,这是前腿,这俩蹄子,这个下水,就变成了一个卖肉的孟子。那么孟母当然更着急,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更何况当时是看不起商人的。咬咬牙,再搬家,这对于一个生活很贫寒的家庭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一次搬到哪里?第三个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弦歌不绝,书声琅琅,孟子受到了学校的熏染,就从此开始学什么呢? 学打躬,作揖,因为这是师生之间的规矩,跟着耳朵听着在那儿背,读书念书,变得彬彬有礼,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是怎么一个故事呢?小孟子长大了,长大了要读书去了,但是呢,还是个孩子嘛,童心嘛,经常翘课,孟子读书也烦,经常逃课,不去上课。有一天啊,这小孟子又逃回来了,听着听着课没劲又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因为孟母那个时候主要靠织布、靠卖布来维持生活,一看到孟子又回来了,说过孟子好多次的孟母这个时候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机杼,就是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敲断了,这当然就意味着这一匹布,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孟子是个好孩子,他当然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就问妈妈,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就告诉他,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就像我织布,我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才可以做被背单,对不对?你这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你怎么能够成才呢?那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了一代亚圣,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就是《三字经》的孟母的故事,孟子母亲的故事。简单吗?不简单,这里边蕴含着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宗法文化,以父亲为主家长是男性,为什么讲到教育的问题,居然先把母亲放在前头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