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五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在不分学科和课程的古代,《三字经》是如何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这几类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而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还蕴含着什么样的传统思想?在刚刚开始学习数字的时候,《三字经》就在简单的数字序列中传达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古人的这种教育智慧,的确会让我们产生由衷的敬意,那么“三”这个数字,它的文化含义还有哪些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传统中的父子关系,并不像三纲讲的那么生硬,我们前面讲过,黄香和他的父亲,刚刚讲过,“香九龄,能温席”,我们讲过岳飞父子,我们讲过窦燕山有五子,窦燕山和他的儿子,我们讲过颜之推父子,都很温馨,当然,有的一种是爱护的温馨,有的一种是严厉的温馨,岳飞对他的儿子很严厉,但是也传达了一种温情,没有这样生硬。 [画外音]儿子对父亲要尊重和孝敬,父亲对孩子要严格和爱护,这才是大家历来倡导的家庭生活,钱文忠教授为什么说《三字经》里所倡导的父子关系是一种爱和关切呢? 我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故事就叫击鼓救父。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中国有一个少年英雄叫吉翂(字彦霄,时代:南朝 梁,籍贯:陕西大荔),这个翂的意思是振翅高飞的意思,很吉祥,吉翂从小就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11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他就和几个弟弟一起跟父亲一起生活,他的父亲还担任一个小官,是个县令,被人诬陷、下狱,被押解到当时的京城,准备处死,11岁的小吉翂,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当时的皇帝谁呢?鼎鼎大名的梁武帝(萧衍,字叔达,时代:南朝 梁,籍贯:江苏武进),梁武帝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信佛的皇帝,他第一次下令,僧人只能吃素,在他之前的僧人不一定全吃素的,这梁武帝,第二一个,他动不动就出家当和尚,动不动把自己施舍给庙里,就是皇帝把自个儿施舍到庙里,群臣一看,没皇帝了,然后再把国库里的钱全部掏出来,把皇帝给赎回来,他再当皇帝,当两天他看看国库里有钱了,又把自己给施舍出去了,就是这个梁武帝,就是这个梁武帝时代的事情。这个梁武帝一看,怎么那么小的孩子,你那么小的孩子,你请求代父而死,你一定被人指使啊,背后一定有人教你啊,所以梁武帝就下令廷尉,叫蔡法度(时代:南朝 梁,籍贯:河南兰考),给我严加审讯,看看背后有没有人指使他,让他来鸣冤,扰乱我的司法的程序,那么蔡法度当然也觉得奇怪,你11岁一个孩子,你居然不远千里,你要求代父而死,于是就在公堂上摆满了刑具,那么衙役就把这个小吉翂扑倒在地先打一顿,打一顿就问,你那么小的孩子是不是有人指使你到皇帝这儿来鸣冤,那么吉翂的回答是什么呢? 我是个小孩子,我岁数是很小,但是再小我也知道死是可怕的,我知道的,我不是不知道死,但是我幼年丧母,我还有好几个弟弟,如果我爸爸被诬陷,被冤屈,被杀了,谁来养活我的弟弟,我又小,我没有这个能力啊,所以我只能请求你,第一、查明这个冤案,如果查不明你就把我杀了,我代我爸去死,这个蔡法度一看,当时就愣了,蔡法度在那个时候已经认识到,大概这里面是有冤情的,所以呢,就下令也想救这个孩子,都被他感动了,就说行行行先不论这个,我再去查,我先把你手铐脚镣换成小号的,他不是小孩吗?当时他戴的是死刑的大铐,大家知道小吉翂怎么说?说我既然请求代父而死,那你就不用给我换成小的,就给我戴着大的手铐脚镣,这个故事这件事情,后来蔡法度禀告了梁武帝,把审讯过程,梁武帝非常感动,经过彻查,他父亲的确是被冤的,所以下诏释放父子,并且加以褒扬,这难道不是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吗?但是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很多,俯拾(皆)是,所以我们要知道,《三字经》里的三纲,第一君臣义,君臣之间要有一种道义,要有彼此恰当和合适的关系,这是一纲,父子亲,父子之间要亲爱,一纲,夫妇顺,夫妇之间要和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三字经》是很简单的一本书,它对传统的东西有他自己判断和抉择。 文忠寄语: 《三字经》对传统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 从三纲这一章来讲,他跟董仲舒的三纲风马牛不相及,他倡导的是一种爱,一种关切,一种道义,而不是绝对的单向的控制和服从。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