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十一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三字经》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是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基础的,春夏秋冬为四时,东西南北为四方,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古人为什么认为中国人是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呢?古人是如何发明了水火金木土这五个基本元素,又是怎样以水火金木土的相生相克,形成了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的,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都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五行学说常常跟迷信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字经》认为,熟读四书之后,要先学通《孝经》,然后就该学习六经了。我们平常说的四书五经,而《三字经》当中为什么要说学习六部经典?学习六经都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负面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非常推崇《孝经》?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学者,又为什么要猛烈抨击《孝经》?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易经》,我们又该如何认知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一集。 【钱文忠】仅仅了解四书,当然是不足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接下来《三字经》规定的是哪一本书呢?或者它提出来的是哪一本书呢?那就是《孝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什么意思呢?《孝经》学通了,四书熟悉了,那一般来讲在古代就是背会了,能够背出来,然后可以去学习六经。当然大家要注意,《孝经》是一部很特别的经典。它非常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历来爱到统治者的青睐。传统中国的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孝经》,都大力地弘扬《孝经》。道理在哪里呢?《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它指出真正的孝是一种什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每一个人都以什么来开始自己的孝道呢?侍奉自己的双亲。先对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直系的长辈有一份孝心,然后这个孝心推广出去,把这个孝心从自己的家族当中推广出去。推到最后成什么?推成忠君。就是你要把国君当君主,也视作自己的父母,民之父母。你要用孝顺父母的心,用这个孝道来培养出一种、推出一种忠君的思想。这么一来,就将作为一切德行最根本的孝和忠君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变得密不可分。哪一个国君会不喜欢这部经典?但是非常有意思,学术界或者一些真正的学者、很独立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历来很低。十三经里头,恐怕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这部经嘛,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