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八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儒家文化认为,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三字经》先教孩子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然后再教孩子们应该怎么读书。《三字经》把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规矩,统称为十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君臣关系,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种关系。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对于君臣关系的诠释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古书没有今天的标点。那么我们要加以句读。所以句读是必须的,但是句读可是一个大技术。大家千万别小看标点古书,弄不好就叫什么?破句。点错了,把一个句子给弄破了。而且不同的句读,有时候会把一句古文弄出完全拧过来的意思、相反的。 我接着在《论语》里找例子。很有名的话: 【字幕配画外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钱文忠】 这句话你要把它点断怎么点?如果你把它点成民可使由之(逗号),不可使知之(句号)。 【字幕】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钱文忠】 这是孔子的话啊。那就是说,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干活,去差遣他、去驱使他。不可使知之,可不能让他知道道理。多么愚民的政策啊,愚民政策、专制。老百姓就是牛马,你驱使他,道理不让他知道,这就是一种句读法。 还有一种句读法: 【字幕配画外音】 民可使, 由之; 不可使, 知之。 【钱文忠】 意思变成什么?老百姓愿意被驱使的、愿意去干活的,由之、让他们去吧,不要打扰他们了;不可使,老百姓不愿意干活的、不愿意听你差遣的,知之、让他知道道理,你给他解释。你看,多好的话。这就是句读的问题了,一句读意思全拧了。 再举一个例子,也很有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字幕】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钱文忠】 很有名的话,《论语》里的。人活在世上,一般的解释,也是正确的句读法:饮食男女。饮(顿号)、食(顿号)、男女(逗号),人之大欲存焉。人活在世上要喝、要喝水吧?要吃饭,男女总归希望找到意中人组织家庭,延传祖宗的血脉,养育子女再传下去,要有夫妻生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最大的要求。人之大欲,人最大的欲望、最根本的想法,对吗?这话放到天下都对啊。 可是有人出幺蛾子,什么叫出幺蛾子呢?现在当然妇女的地位都提高了。这当然是好事,有谁不希望自己妈妈的地位提高?妇女地位提高是好事,但是现在也流行好多女权主义,女权很厉害。有一个理论家她找这个理,说《论语》当中,孔子就是女权主义者。我听这东西有点玄乎。她说有一句话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说这个话怎么有女权的意思?她说有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字幕】 饮食男 女人之大欲存焉 【钱文忠】 哦,作为一个女人,我要喝水、我要吃饭、我还要一个男人,要有个伙伴、有个丈夫,女人之大欲都在这儿了。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古代不会有女人这样的双音字、古汉语。这就是乱点。 因为早期的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便有人故意利用句读,把写作者的原意更改成为自己的用意。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留下许多笑谈。有的借此混口饭吃,也有的借此救了性命。句读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钱文忠】 有关句读,有太多有趣的故事。我选两个给大家讲讲。 有一个穷秀才,穷得不得了,有天晚上呢,就到一个非常富有的朋友家里去,其实呢想去打秋风,去混顿吃的喝的,因为他太穷了嘛。可富人看见秀才就烦,你老来我也不愿意理你、也不理他。到了晚上,秀才的晚饭还没着落呢,饿着肚子,打算再赖一会儿。这个主人懒得理他,扭头就走了。走了以后在桌子上留了一个字条,哪个字呢? 【字幕配画外音】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钱文忠】 就这么几个字一串,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一串。当然古人没有标点,他就往上一扔,他认为你秀才应该读懂了。因为这个人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富人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雨天,天下雨了;留客天,下雨天难道就是留客天吗?有个问号 【字幕配画外音】 下雨天(逗号), 留客天(问号)? 天留(逗号), 人不留(句号)。 【钱文忠】 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那么这个富人是这么点的啦,那么他理所当然的想,秀才也应该这么点。所以富人先走,免得弄得很尴尬。我待会逛回来看看你还在不在?逛回来一看,秀才还在那儿等晚饭呢、还没走呢。这个富人一下晕菜了,说你是读书人啊,你不认字啊?秀才说我认字、我怎么不认字?我给你留的条子你看见了吗?看见了呀。那你怎么不走?我干嘛要走,不你让我别走的吗?那说怎么回事呢?秀才是这么点的:下雨天(逗号),留客天(惊叹号)!天留人不?留!(又是一个惊叹号) 【字幕配画外音】 下雨天, 留客天! 天留人不? 留! 【钱文忠】 秀才说我怎么走?我怎么好意思走?你那么客气。这又是句读的问题。 再举个句读的例子,叫慈禧太后和书法家的故事。 有一次啊,有人进贡给慈禧太后一把非常精美的扇子。按照规矩,古人没有拿白扇子晃的,白扇子很不礼貌的。一面是画一面是字,总归要很儒雅。皇太后也很讲究,就找了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找臣子当中找一个,我给你脸对不对?我为什么不请别人写我请你写?给书法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