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新媒体言论(三)

讲师风采
金兼斌
讲师简介:
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1997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得工学硕士,曾进行过《支持北京互联网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建议》、《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人际交流手段的演变……
视频简介: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样的媒体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那么,在当今信息传播技术环境下,新媒体如何改变社会管理?对公众的、民间的力量如何进行组织?如何进行动员?社会如何进行整合?政府该怎样善用民意来改善、改进执政?提高执政的效率?本课程对以上问题将进行详细的解答。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就是关于微博平台,或者是社会媒体,现在它受到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实际上提供了这样一种信号,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世界的主流的人群它的一种方式,它的认可和重视。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方向,就是它必将会纳入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它今后的非常主流的运作、策略或者轨道里。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的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他在2011年通过官方微博回答全球网友的提问。在中文平台上是新浪微博参与了这一次互动。第二个例子,广州市组织他们的政协委员,集体学习怎么来使用微博。也是非常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政协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这几年的发展里,他发挥的作用,担负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在这里通过提案,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对于民间的舆论,对于民间的动态,对于公众的相关的关注的获取,和把它传达到我们国家的上层决策机构,在这个过程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三个图也非常有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教皇,他通过IPAD来使用微博,当然是英文的微博,就是tiwtter。我们中国对应的是微博,英文里面最早的微博是tiwtter。所以这些实际上都非常具有象征性,它预示着一种社会化的媒体进入到了我们当今社会主流人群里的各个方面。 这个图里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微博的政务新星,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的微博。他的微博的关注度,粉丝数已经超过了70万,他被正义网评为全国政法官员微博问政热度排行榜的第一名,利用这样一个平台跟公众进行直接的沟通,直接的交流,产生了非常大的,非常好的社会影响。这里还有一些我们重要的各级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他们关于社会媒体,关于微博使用的一些体会。包括浙江省委的组织部长蔡奇,蔡奇部长对微博的使用特别有体会,而且,特别是在2011年温州的动车事故里,当时非常大的一个社会危机,对危机本身的传播,以及后续的处理里,微博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微博来进行社会动员我们也有很多例子。包括从2011年到2012年一直在延续的各种随手拍以及微博打拐,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一种平台来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动员的具体例子。包括郭美美事件,虽然是一个非常负面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本身它促使的公众对红十字会运作,对中国的慈善平台的运作的关注,从短期内,虽然是对我们的红十字会,以及中国的慈善捐款,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但是从长远来说,它对社会整体的建设,对社会发展过程里,消除掉很多的泡沫,它是有建设性的。 包括很多的网络的谣言。它固然会产生很多的社会的负面的影响,但是也并不是全无正面作用。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几年非常典型的一些例子,就是很多的最初的谣言的出现,它实际上最终直接导致了很多公众非常关注这些事件真相的揭露,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对相关谣言的澄清,以及公众、媒体共同的探究,最后能够把很多本来是没有机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事件,给它揭露出来,最后,促进了我们相关的制度的改善,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加强了社会的建设。 网上它本身带来的言论,它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大的。在这里有一个表,当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我想可能它还是有启发性的。在这个表里面,它讲到我们微博上的这些粉丝,当他的粉丝数超过一百个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一百个人看作是一百个读者,那你就相当于一个内刊,我们很多的内刊它的阅读的面,也就是几十个人,几百人。当你的粉丝数超过一千个的时候,你就相当于一个布告栏,很多布告栏贴到那,每天经过的人数,看到的人数大概一千个人左右这个量级的。如果你的粉丝数超过一万个,你就相当一本杂志,我们现在很多的杂志有些杂志发行量很大,有些杂志发行量小,一万册大概是我们现在杂志发行的一个中位数。当你的粉丝数超过十万个的时候,你就相当一份都市报。当你的粉丝数超过一百万个的时候,你就相当于一个本地电视台,当你的粉丝数超过一千万个的时候,就相当于省级电视台,当你的粉丝数超过一亿个的时候,你就相当于是中央电视台,当然最后是有点调侃的成分,但实际上它的确也是,新媒体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对个体赋权的这样一种功能。 传统的对公众能够产生非常大影响的,必须要通过大众媒介,现在通过这样诸如微博这种个人媒介。当然不一定是普通的个体,它可以对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至少对我们普通的公众,他也提供了这样一种渠道,他只要通过某一种方式能够持续的积累他的粉丝数,持续的积累关注他内容的粉丝,他就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社会的影响。当然另外一方面社会舆论这个概念本身也非常复杂,比如说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叫做网络舆论?到底我们看到的这些微博的帖子,或者是看到的论坛里的,关于某一个问题的各式各样的议论,或者我们看到的关于某一个新闻里的跟帖或者评论,它能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因为一旦某一个平台,某一种工具比如像我们现在微博也好,论坛也好,它能够产生比较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