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就是实行宪法改革,废止四大自由,恢复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那种及其困顿的局面当中把整个国家的命运扭转过来,把中国重新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富国强兵这样的一条经济发展的路线上来。文化大革命它从反面也给改革开放提供了教训,所以中国改革开放能够长期坚持不动摇,既不走复古复旧的那条老路,又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其实是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正确的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非常的密切,这个关系非常的密切。
没有文化大革命那么惨痛的教训,很难设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坚持30年,排除各种干扰,解决各种困惑,而一路前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很难有改革开放的共识,很难维持这个共识。那文化大革命最大的问题就是践踏法制,使社会失去了最基本的秩序,失去了最基本的规则,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所以是在整个民族上,历史上非常黯淡的一页。
所以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的领导人,就是高度的重视恢复重建社会主义的法制,一定强调所有的改革都要在法制法律的特别是宪法的框架内进行。所以设计了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行的那些最基本的制度规范,所以重新修改了宪法。就是1982年的宪法,废止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止了文化大革命当中的所谓的四大自由。使社会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法制的轨道,这个为中国的整个改革开放奠定了一个法制的基础。
所以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在80年代初,当然也包括70年代末进行的重大的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才开启了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和加速了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进程。因此在这个政治体制改革当中,他所体现的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集中国家的权利,使整个的中国焕发出来了无穷的创造力。同时又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有效的组织起来,高效率的发展,集约化的发展。所以才造成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的成就,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片新天地。
(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从特色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制度它确实有它自己的特色和长处,第一个就是它有利于形成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政策方针。因为由于这样的一个体制,中国的体制,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建国的有机统一,所以它在整个国家寓意当中它是要从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来考虑问题的。
而这和西方的体制做一个对比你才能理解这个,西方的这种体制它是多中心,多授权,是各个利益集团通过政治的制度平台进行博弈,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考虑各个集团的利益,那有没有国家的利益呢?实际上他所谓国家利益就是各种利益集团经过博弈所剩下来的那些利益的碎片,那就是国家利益。能争多少,能剩多少就是多少。而没有人从主观上去考虑国家的利益,没有人利用科学的经验,利用科学来确定国家利益。因为在他的体制下做不到,比如说现在美国的财政悬崖,明明是美国现在的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极大的问题,而且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美国最终会丧失他的这个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但是各个集团是不能够为这样的一个目标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所以他们一再的拖延,一再的导致这个问题的复杂化。在美国有很多的智库学者告诉我,没有人替国家着想,嘴上都是冠冕堂皇,实际上在涉及到集团利益的时候是寸步不离,耽误了整个的国家。
而相反中国的制度它是可以在通过一个很坚强的这样的一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他根据中国整个的发展的任务,发展的环境,发展的条件,也根据以往各国发展的经验,根据社会科学来确定它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确定它发展的策略,发展的政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它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各方利益,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是极端重要的,中国有没有矛盾?中国有矛盾。中国有没有各个阶级群体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有。但是一个制度好不好?一个制度是不是有效,关键看在这个制度下对于各种利益的协调机制怎么样,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民主的制度有利于协调各方的利益。
一方面就是照顾到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各个群体他们的利益,最重要的关切。同时又能够使这个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各个群体这个利益关切和具体的利益诉求,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的目标尽量的一致起来。所以国家照顾人民,人民支持这个国家。它是这样的一个制度,我们在大量的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体制。
所以这个体制也是在工业化的这个实施期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有利于政治的问题,社会的安定以及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为中国我们讲它的历史方针,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实现富国强兵,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民族复兴。那这个任务是十分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它就就必须要求这个体制要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要制定周详的发展的策略,要制定一系列稳定的政策,能够长期的一以贯之的实行。不能够朝令夕改,不能够朝三暮四,不能够随时的变动。那样的话,它就会影响整个的现代化的进程。而恰恰中国的制度由于共产党的领导,由于人民代表大会等等的这一系列的制度,所以保证了中国能够在几十年当中,从总体上维持这个国家的发展的战略,一以贯之的实行这个发展的策略。所以这是在中国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对比西方就知道,那如果是多党制,如果是轮流做庄,第一整个的政治家主要的精力放在竞选上,治国理政很多人是外行。况且既使是当选西方有一句话叫做当选就是竞选的开始,也就是说他的政策也是难以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制定和关照。他很难长期的实行,因为在不断的政治变动当中很难有一种政策会长期的。经常是朝令夕改,这样的话也不利于,特别是一个后发的国家很难取得一种快速性的发展。
而恰恰中国这个制度保证了我们政策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和发展目标的一贯性,这个是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说总体上来讲,中国这个特色它是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的建立,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家长期目标一以贯之的实现。这是中国这种体制的三大制度特色。
(三)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那中国的建设这样的一个政治体制,它的经验是什么?我们认为通过长期的实践有三点主要的经验。第一条就是实行所谓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的这种双重功效的体制制度。因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因为这样可以焕发社会的活力,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所以中国的经验就是在保障社会权利,要集中人力人智,集中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兼顾,让国家稳定而有效的发展。那这个又是它的一个要点,所以它不是单打一,不是就是有一个社会活力而没有社会组织,所以中国就是民主的权力和社会的治理这两者的结合和统一做的比较好,这是它的一个经验。
那这样做的话要有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相对这个权力要比较的集中。因为你只有一个能够代表全民族的利益,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换成本,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矛盾带来的内耗,把国家的整体利益超越于个别利益,实现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建立一种所谓公众的理性,那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性的发展。所以这一点上,也许中国最大的特色还不在于他保障人民的权利,因为很多国家的体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或者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做到这一点。
比如说印度,比如说菲律宾,比如印度尼西亚,但是他们在第二点上做的就不见得比中国好。他们是多中心的,多次授权的,是混乱的,是没有效率,是没有社会治理的。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利益交换的泵本消耗了国家的资源,大量的内耗耽误了发展的时机。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被不断的放大而超越于国家利益之上,不是一个公共的理性,而是一个经济人的理性。那这样的话,就耽误了这个国家的发展。
这个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前些年和东盟当时的秘书长有一个机会交谈。东盟当时在搞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也很重视发展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关系。那我问这个秘书长,我说全球化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有人讲中国的发展借全球化之机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是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我说当然这应该也是一个因素。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如果谈到中国有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搞出口加工型的贸易,这个生产和贸易,那其他国家呢?据我所知,像印度,孟加拉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东盟很多的国家,包括印度,东盟它不是这个范围里的。那就是说为什么这些国家,东南亚,南亚很多国家它的劳动力程度比中国还低,但是它为什么没有获得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呢?它为什么经济发展远逊于中国呢?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秘书长先生当时他回答我,他说这个问题我这样来谈。他说也是不久前,他遇到了当时的印度的外交部长,当时的印度的外交部长,他说这个外交部长曾经在以前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来过中国,这一次他来参加东盟的这个会议,也来到了中国。看到了南宁,北京,东南沿海,包括青岛走了一遍,非常的感慨。他说开放、竞争、专心造就了中国的现代化。太多的民主,太多的选举,耽误了印度。这个话是当时的印度外交部长亲自讲的,开放我们理解,竞争我们也可以理解,专心那指的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意志,能够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把内耗降到最低,能够保障国家一以贯之,这是外国的政治家,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也同样持这个观点,这是中国的优势与特色,也是我们第一条的经验。
第二条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发展人民权利,我们讲中国的第一条经验,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一点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我们又不是权利主义者,我们又不是权利的迷信者,现在世界上发展民主政治是很多国家的实践,是很多国家人民的共同的追求,但是在众多的发展国家,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并不平衡,不少国家的民主政治经历十分的坎坷,十分的曲折,推行民主是南辕北辙,不仅没有带来国家的发展繁荣和谐,相反带来了混乱,动乱甚至是崩溃。所以很多人把发展中国家推行民主政治导致的政治混乱现象称之为民主的失败。
那为什么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大多数人的统治,结果推行民主扩大民主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呢?为什么会带来民主的失败呢?那根据我对一些国家的观察,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社会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加大了社会的分歧,带来了社会的冲突效益。这一定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很大的教训。
第二点就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参与大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权利的超速。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让权利超速,中国没有让权利超速,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经验。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权利它既不是像资产阶级所谓的早期的人权思想,是天赋人权,环境并不是天赋的,那是把权利神圣化的,神秘化了。
三、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我们谈谈第三个问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这个道路的探索已经完成了,我们这个制度已经完善了,实际上我们还要不断的去推动这个制度的探索和前进,和不断的完善这样的一个制度。
那怎么样去完善这样的一个制度呢?我们想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它的根本动力那是来自于实践,也就是说它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满足解决矛盾的需要,而不能从概念出发,从观念出发,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如果那样的话,往往会导致现实中的挫折甚至是失败,概括起来说中国现在社会上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的有这样三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提到了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广泛的普遍的增长,那这个对各级的政权造成了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这个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讲了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发展人民的权利,这是主观上这样的。但是客观,群众的权利意识发展的很快,有的时候就超过了你的制度的承受能力。所以就导致了很多的矛盾,我们现在很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就反映了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放大,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发生冲突,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使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政权,包括执政党面对社会的形势更加的复杂,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有更高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的,有一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执政能力的忧患意识。广大干部甚至各级干部都感到执政能力不足,很多的情况没遇到过,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而自己原来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一些办法乃至于理论往往是捉襟见肘不够用。那这种情况下就对民主决策集思广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些问题都和市场经济有关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各级党的机构,政权机关以及广大党员和干部,他的教育监督工作要求更高,更复杂。也就是说简单一点就是反腐倡廉的需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是一个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趋势。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滋生了大量的腐败,有的是非常的严重。那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制度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腐败现象,治理腐败现象。
那这一些都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它一定是要围绕着整合人民的意见,实现人民的权利,提高角色的科学性,通过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适应。
(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趋势
目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的情况,也考虑到国际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转型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它的历史经验以及各国的教训都表明,我们这个时候不能够把扩大竞争性的选举这种制度安排作为改革的重点。因为那样不仅这种竞争性选举的优点得不到发挥,反倒可能会强化社会的分歧,加剧社会的矛盾,甚至引发动荡。所以我们现在要走另外一条路子,这条路子就是坚持三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民主协商和加强权利监督来实现我们的政治体制不断的优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首先就是要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有人经常讲扩大政治参与,但他并不理解如何的去扩大政治参与,扩大政治参与不能作为一种原则,而是要作为一种很高明的策略。在我看来扩大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治参与的层次性问题,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民主观念,作为一种价值毫无疑问那是要肯定的。但是问题是怎么样政治参与,是不是一切的政治参与都是好的,都是可行的,显然不是。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是好的,是可行的,那就是要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好的,是可行的。
那分层次的政治参与什么叫层次?那就是三个原则。第一就是直接相关,第二就是信息的充分性,第三就是责任的相关性。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的局限性,所以这个政治参与它必须要分层次的进行。也就是说首先要分清楚不同的政治事务,要根据利益的直接相关性和掌握信息是否充分以及结果影响是否相关和明显为原则来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进行代表,分层次的进行政治参与。
也就是首先这件事情应该和什么参与呢?谁来参与呢?和你有关的这个群体来参与。而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吸引所有人都来参与,那就是不分层次了。第二什么人能参与?要了解情况的人,因为信息不对称这种参与的效率会低的,甚至会诱发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协商不到一起。所以要了解情况。
第三个也是最为
(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提到了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广泛的普遍的增长,那这个对各级的政权造成了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这个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讲了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发展人民的权利,这是主观上这样的。但是客观,群众的权利意识发展的很快,有的时候就超过了你的制度的承受能力。所以就导致了很多的矛盾,我们现在很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就反映了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放大,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发生冲突,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使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政权,包括执政党面对社会的形势更加的复杂,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有更高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的,有一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执政能力的忧患意识。广大干部甚至各级干部都感到执政能力不足,很多的情况没遇到过,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而自己原来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一些办法乃至于理论往往是捉襟见肘不够用。那这种情况下就对民主决策集思广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些问题都和市场经济有关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各级党的机构,政权机关以及广大党员和干部,他的教育监督工作要求更高,更复杂。也就是说简单一点就是反腐倡廉的需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是一个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趋势。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滋生了大量的腐败,有的是非常的严重。那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制度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腐败现象,治理腐败现象。
那这一些都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它一定是要围绕着整合人民的意见,实现人民的权利,提高角色的科学性,通过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适应。
(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趋势
目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的情况,也考虑到国际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转型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它的历史经验以及各国的教训都表明,我们这个时候不能够把扩大竞争性的选举这种制度安排作为改革的重点。因为那样不仅这种竞争性选举的优点得不到发挥,反倒可能会强化社会的分歧,加剧社会的矛盾,甚至引发动荡。所以我们现在要走另外一条路子,这条路子就是坚持三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民主协商和加强权利监督来实现我们的政治体制不断的优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首先就是要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有人经常讲扩大政治参与,但他并不理解如何的去扩大政治参与,扩大政治参与不能作为一种原则,而是要作为一种很高明的策略。在我看来扩大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治参与的层次性问题,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民主观念,作为一种价值毫无疑问那是要肯定的。但是问题是怎么样政治参与,是不是一切的政治参与都是好的,都是可行的,显然不是。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是好的,是可行的,那就是要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好的,是可行的。
那分层次的政治参与什么叫层次?那就是三个原则。第一就是直接相关,第二就是信息的充分性,第三就是责任的相关性。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的局限性,所以这个政治参与它必须要分层次的进行。也就是说首先要分清楚不同的政治事务,要根据利益的直接相关性和掌握信息是否充分以及结果影响是否相关和明显为原则来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进行代表,分层次的进行政治参与。
也就是首先这件事情应该和什么参与呢?谁来参与呢?和你有关的这个群体来参与。而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吸引所有人都来参与,那就是不分层次了。第二什么人能参与?要了解情况的人,因为信息不对称这种参与的效率会低的,甚至会诱发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协商不到一起。所以要了解情况。
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什么人可以来参与?现在有很多维权律师到处给人打官司,那这个维护的权利也好也没有直接的相关,相反甚至有一些经济的利益搀杂其中,人民群众要参与,也要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但是有一条吸纳你,你参与了,吸纳你的意见了,造成的结果和你有关。搞好了你受益,搞不好你受害。而不能是无关痛痒的,不能是普适性的参与,那是没有保证他的公平性和他的可靠性的。所以我们要根据直接相关性掌握信息充分性和责任相关性的原则,既从总体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参与的权利,又可以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这是第一。
第二个原则方向,就是政治协商,就是协商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作为基本政治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还是政治协商制度,还是在基层民主实践当中协商协商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有许多新鲜经验的涌现,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和推广。
比如说浙江台州温岭的民主恳谈制度,和浙江台州温岭隔一个雁荡山的浙江温州乐清的人民听政制度,像制度隔着一座山,两边在中国的经济发达最前沿的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地区,它创造了两种很重要的基层民主的形式。一个就是民主恳谈,一个就是人民听政,人民听政是在人大制度的一个发展和完善。那这些都是十分有利的,也就是说在人民群众当中那些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种合理的机制,比如说通过群众代表的形式,和人民代表进一步的加强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形式,这是乐清的人民听政,它是在地方人大的主持下的一种政治协商和监督的制度。而温岭在更基层,在乡镇这一级是直接由群众进行重大事情的协商和对基层干部的监督。这两种形式应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是无独有偶的,这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预示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势。
所以可以把这样的一种民主协商制度进一步的引入我们党政工作,进一步引入我们的党政决策机制,进一步的引入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权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第三,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民主监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当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除了一些保障监督的一些技术性的条件,如公民的个人信息系统还不太完善以外,防止官商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在政治领域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所谓的官商利益共同体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力量向社会公共领域渗透,试图与权力结合,以获取更大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现象,同时这也是腐败的行为,是权力和资本密切结合的更加系统化,结构性的行为。
近年来我们在地方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当中发现,有一些群体事件背后,比如说说前些年四川大渡河流域汉源事件,从这样的一些严重的群体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