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会—北京生命……

讲师风采
王晓东
讲师简介: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视频简介:
在第15届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同志针对“探索人才机制文化创新”做出报告。过去十年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如何建立创新型的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如何建设保证科学家能够全心全意做大事的机制,很重要的有五大几方面。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真正的原始创新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首先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又一次见到我们尊敬的李源潮副主席,另外我也要非常感谢我们韩启德主席给我这个机会来这里介绍我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我是在2003年开始回国筹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作为洄游于太平洋两岸的回游海归,终于在2010年正式的登岸,全职的回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以我在中国科协还应该是一个新兵,所以今天也非常的荣耀带上了我们中国科协的徽章。 我在后面这20分钟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过去十年里面所在建立创新型的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所做的一点尝试。开始我想用一个50年代老海归著名的问题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这个老先生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中国在近代没有在中国本土培养出来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今天我作为一个新海归就把这个问题又重新的更细的问了一下,我看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在中国如何培养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能够引领世界的科学家,而不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是权威,到了外面并没有话语权,用一句北京话说怎么让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有国际的范儿。 另外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如何能够在中国土地上做出影响人类生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话我们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科学技术的诺贝尔奖,而不是由国外引进,80岁以后已经获得诺贝尔奖。 第三就是如何实现我们在中国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怎么样能够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刚才李副主席、韩主席都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非常重要的阐述。 用一句北京话讲也许这叫东北话就是怎么能让我们科学家不差钱,不光是科学家本身作为个人在经济上不差钱,而是我们科学界作为一个团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能够有正循环,我们的劳动能够在社会上得到体现,从而使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整体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北生所在过去时间里面就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互相支撑的三个方面做了探索,这三个方面就是人才、机制和文化。后面还要就这三个机制如何来回答我们钱学森之问来做进一步的阐述。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