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之分封之争(上)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在刘邦称帝后,汉高祖六年,开始大封功臣,这也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封了10个人为侯,排名第一的就是曹参,封为平阳侯,在百官看来曹参的功劳是两个方面一是反秦有功,在有就是灭项有功,除此之外他和刘邦是同乡,并且在刘邦未称帝之前就非常熟,所以曹参排名第一并不奇怪。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先讲第一批,第一批是高祖六年十二月封的,这一批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人是曹参,封的是平阳侯。那么曹参有什么功劳,能够首批得到分封呢?简单来说,当时封的时候,其实大臣们看到的是曹参两个方面的功劳。 一个是反秦有功。第二个是灭项大功。我们分开谈。先说反秦,就刘邦参加反秦大起义的这三年当中,曹参立了不少功。因为曹参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我在讲的时候,把曹参这一类人划作一类,他们属于三老干部。这个三老指的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 首先曹参是沛县人,本来就是跟刘邦是老乡。再一个,老同事,在反秦大起义之前,刘邦最多做了个泗水亭长,曹参是沛县的狱掾,就是主管刑狱的一个官员。所以他的级别比刘邦要高得多,跟刘邦很熟。第三个老呢?就是他是老战友。我们讲过刘邦的起兵,大家回想一下,刘邦的起兵是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是这样来的,沛县的县令首先想起来,他要起兵反秦,他的目的是为了自保。而有两个人阻止他,一个是箫何,一个是曹参,阻止他,说你这样做不行。你本来是秦帝国的县官,在老百姓中间,你有很大的对立面,你不能做,所以最后他们提出来,找一个流亡在外的人,这才把刘邦找过来。 后来,县令返回,要杀箫和曹,箫何跟曹参逃出来,跟刘邦联手,最后是杀了县令,这刘邦就得到了第一个位置,沛公。这个经过我们讲过。 我们简单的勾列这个经过,意在说明,其实曹参是沛县起兵的三大核心之一。整个酝酿这一次起义的是箫何、曹参和刘邦,所以,曹参是最早参加反秦大起义的。所以他跟刘邦的关系,非常近,在于他们是老乡,原来是老同事,一起反秦又是老战友。所以在反秦中间,他是有功之臣。 曹参的另一个功劳,是消灭项羽。在消灭和打败项羽的这个过程中间,曹参立的功很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参从反击项羽,就是从荥阳守卫战开始,曹参就奉命一直跟着韩信,韩信打到哪儿,曹参就打到哪儿,韩信立了什么功,曹参就跟着立了什么功。所以这个就厉害了,我们知道韩信功劳非常大,刘邦是一直在荥阳那儿和项羽对峙了28个月,这28个月,韩信是横扫整个黄河以北,曹参也跟着横扫黄河以北。所以曹参在消灭项羽集团中间,立的功劳非常大。 这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应当封。所以曹参在首批封侯之中,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当然,刘邦对于曹参的安排也非常特殊,特别是在高祖六年,抓了韩信以后,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去做齐王,原来的齐王是韩信,韩信被改为楚王以后,那个齐王,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怎么执政呢?刘邦就给他派非常得力的国相,这个国相就是曹参。 换句话说,曹参在刘邦的眼里,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寄千里之命的一个可信任的人,实际上就是把整个齐国托付给曹参了。所以,曹参做了九年的齐国的国相。管理当时诸侯国中间最大的这个齐国。当然,曹参在管理齐国中间,有个很大的贡献,一般讲曹参的时候,因为《史记》中间专门有一篇叫《曹相国事家》,讲曹参的一生,一般人看曹参,都认为曹参的战功很高,其实曹参的贡献并不在这儿,曹参真正的贡献,是他首先提出并且践行了西汉初年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建国以后,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管理国家,这是个大事情。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最早实践这个问题的,是曹参。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