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之时代玉成(上)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他们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因为“丰西泽纵徒”在芒砀山东躲西藏时,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得以重见天日。这个事件就是陈胜的大泽乡起义。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无论刘邦有多少传奇色彩,他当时的一个现实就是丰西泽纵徒的事件,把他逼到了一个人生的死角,你隐藏在芒砀山,只能是权宜之计,你蛰伏在芒砀山,他也不可能是长期的。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而且,这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影响非常之大,那么这件事是什么事情呢?这件事就是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 因为刘邦丰西泽纵徒我们上集讲过,这个纵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说,就是秦始皇晚年,秦始皇晚年出现的这个事离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就出现的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非常接近,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刘邦是什么时候隐居在芒砀山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刘邦的芒砀山的潜伏,和陈胜、吴广的起义离的很近,所以这个潜伏没有多长时间,就爆发了一件大事件。 这个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这个起义的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不讲过程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个戍卒,要到边疆区服兵役,这个边疆就渔阳,就是今天北京的密云,来服兵役,从安徽到北京来服兵役。 结果呢,遇见大雨,叫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有这么一个记载,按照法律,只要误了期,一律杀头。当然这个事,现在有人提出来了相反的观点,说我们现在从地下考古发掘,发现秦代的简牍,秦代的简牍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看到有的记载是什么呢?误期以后,罚,罚钱,没有说误期以后杀头。有人把这写到书里边,并且说,司马迁欺骗了我们。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误读,我们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因为我们确实现在考古出现的秦代的简牍,记载了服徭役误期,是要罚钱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出土的秦简中间,没有兵役误期要罚钱的,陈胜、吴广服的是兵役,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秦简是徭役,徭役跟兵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徭役就是你去无偿的为国家做一些工,打工,兵役是叫你参军的,所以误了徭役可以罚钱,误了兵役怎么样,我们现在没有看到秦简,我们只看到了《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失期法皆斩。 所以我们根据这么个记载来看,不能够推翻《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及也不能做那样一个解读,那是对观众、读者的一个误导。假如说真有误了期限只罚钱,不杀头,你想想陈胜、吴广何必去冒死造反呢?罚几个钱就让他罚呗,拿自己的命去赌啊?假如陈胜、吴广疯了,他俩神经搭错筋了,他俩要去造反,那九百个人凭什么跟他去啊,那九百个人如果知道误了兵役只罚钱,不杀头,何必跟着陈胜、吴广去造反呢?他俩要是出了神经问题,那九百个人都出问题,那是解释不通的。 但是大泽乡起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对蜇伏在、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来说,可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改变了他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事件。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了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陈胜、吴广当时起义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什么呢?只想着冒死一搏因为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商量的时候,说过这么两句话,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为了国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呢?所以写了个“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认为现在起来造反也是个死,我们现在不造反,赶到那个地方误期还是个死,同样是个死,那就拼一下。这就是他们起义的一个出发点,对起义前景的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等死,他认为起义肯定是个死。但他俩都没有想到,这个起义所引发的那个反应,就像我们今天原子弹内部的引爆一样,原子弹引爆的原理就是由一个反应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所以我们现在看《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高祖本纪》,你都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己的父母官杀了,专杀父母,不是亲父母,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杀了,杀县令的,杀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成为一种天下的大趋势,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一杀,然后就起来,响应陈胜、吴广。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件事情,引发了沛县县令的思考,沛县的县令也是县令啊,他觉得各地的老百姓起来都先杀父母官,他也是个父母官,他就担心别人起来要杀他。所以他做了个决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的头头了吗,我就不会被杀了。但是他和他手下的两个人去商量这个事,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叫箫何,一个叫曹参。和这两个人商量,这两个人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为什么呢?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县令,你去号召老百姓信你吗?县令说那怎么办呢?箫何和曹参就给这个县令出了一个主意,现在最好的办法,把我们沛县逃亡在外地的逃犯召回来,等他们回来了,利用他们的人,他们起码有百十号人吧,我们利用他们的人,再胁迫沛县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听我们的了。县令一听,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箫何和曹参指的是谁啊?刘邦。已经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所以这个县令同意了以后,就派谁去找刘邦呢?派了卖狗肉的樊哙。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