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之时代玉成(下)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的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场农民起义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的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之后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一场农民起义呢? 那么其实刘邦做了沛公以后非常麻烦,他当时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他起兵比陈胜晚了两个月,他起兵不久,就是四个月以后,陈胜就兵败被杀,所以他起事的时候,已经是陈胜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大局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陈胜派的入关的周文的起义军,首先是一路凯歌,然后是败于章酣,再往后就是节节败退,最后是兵败被杀。大局势对刘邦不利。 第二,非常麻烦的一点,就是丰邑失守。丰邑是刘邦的家乡,丰邑只是一个乡,是沛县的一个乡,是刘邦的老家,现在这个丰邑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的丰县,现在是一个县了。刘邦起兵以后,把丰邑看作大本营,派了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叫雍齿,大家记住这个人,我们将来还会用到他,他叫雍齿守丰邑。结果雍齿叛变了,他一叛变,刘邦的大本营丢了,刘邦为了夺回这个大本营,打了三次仗,一夺丰邑失败,二夺丰邑,失败,三夺丰邑才成功。这个丰邑的失守,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丰邑的叛变啊,丰邑的叛变,特别是雍齿的叛变,丰邑大本营失守了,刘邦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当时各地起来反秦的人,走了三条路。 第一,自立为王。比如说陈胜,一起义立自己为陈王。另外我们知道齐王、赵王、燕王、魏王都是自立为王。当然自立为王有一个好处,为王,你说话算数,名气也好听,但是为王有一个不好的,树大招风,为王者,大多数都被杀,陈胜为王,六个月被杀,赵王三个月被杀,魏王十个月,实际上做了六个月,被杀,齐王,六个月被杀。称王的几乎都被杀光,只有那个燕王还不错,称了37个月,被杀。第一是自立为王。 第二种办法,立人为王。我不当王,我再立个人为王,立谁呢?立六国,立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的后裔,王族的后裔为王。比如说项羽的叔叔项梁,他就立了一个什么呢?楚怀王的孙子,姓熊,狗熊的熊,名字叫心,心脏的心,叫熊心,立了熊心做楚王,还给他起来了名字叫怀王。这就是立人为王。立人为王有一个好,自己不树大招风了,但是也有一个麻烦,等于自己给自己头上摆了一个领导,这也是麻烦啊。你力量大的时候,他不怎么地,你力量小的时候,他可以领导你了,你立他为王啊。 第三,刘邦是既没有自立为王,也没有立人为王,刘邦走的是第三条路,叫什么呢?叫“加盟连锁”。刘邦是既不立自己为王,也不立他人为王,他一定要找一个势力大的人,然后加盟。这里边他最重要的一个考虑,他想借兵收复丰邑,他的大本营丢了,他先后投奔了两个人,第一个人,他投奔的是陈胜的部下,立的一个楚国王族的后代,叫景驹,他投奔景驹,但景驹的势力太小,分不出来兵帮刘邦,景驹后来被杀了。那么刘邦投奔的加盟的第二个人是是呢?项梁。他投奔项梁,投奔项梁的原因,《史记》的记载是两句话,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之。往请击之的之,就是丰邑的那个叛将雍齿。你看他投奔项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听说项梁的兵多,投奔项梁,让项梁借他兵好收复丰邑。结果项梁还真看上了刘邦,给了他10元战将,5000精兵,刘邦率着10元战将,5000精兵,第三次攻打丰邑,收复了。雍齿逃跑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第三条路,加盟一个势力最强的集团,加入了项梁集团,我们这一集叫“时代玉成”,就是说整个刘邦是被这个时代给推上去的,但是不否认刘邦自己还是做了点工作的。 比如说他找人借兵,找谁借啊?就像找人借钱一样,找谁借啊?你得找有钱的主,还愿意借的人。第一,得有兵,第二愿意借,最后真让他找到项梁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