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衡量事物(一)

讲师风采
杜凡
讲师
讲师简介:
杜凡,河南汝南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讲师,主讲本科课程。
视频简介:
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其本质论前提是“理”的本体论,其认识论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对二分,由于这一理论在力倡认识自然事物的同时却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认知方法,因而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认识论的转型。“格物致知”何谓格物?再理解了这个本质的问题后,我们就可以试着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杜凡: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我们现在的社会的话,大家想一想,对我们那个社会,目前的中国这个社会,它能用什么,去概念,比较,这种企业,它的特点。 那么,我感觉第一词,就是大家经常在口边说的,就是纠结,是吧。大家感觉很纠结,为什么,就是马上本科毕业,考研还是工作,很纠结。研究生毕业,我是留在北京,每天上下班,挤公交车,做沙丁鱼罐头,还是回到二三线城市,那么,进入一个族人社会,和别人去拼接,也很纠结。 那么另外一个概念,我们说,如果评价的话,还有一个词,哪一个词,hold住,是不是。大家都在说要hold住,官员就是说,面对这个金钱,要hold住,不贪污。老师呢,面对外界的诱惑,要hold住,坚守这个学术,同学们也是这样。 那么,这实际上就体现出,应该和不应该,实际上,我们当处于纠结和hold住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面临应该和不应该这样的问题。人类的科学,非常发达,因为发展到现在,但是我们发现,应该和不应该这个问题,并没有减少。如果应该和不应该,随着科学能够减少的话,那么,也不至于我们现在,这么纠结。 那么,应该和不应该,它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多话,每一句话的前面,基本上你都可以加上一个应该或者不应该,对吧。我今天应该不应该去听这个报告,天这么冷。我是应该呆在屋里,还是听这个报告,对不对。 实际上,每一句话,基本上都可以用一个这样的词。 大家看一下,应该与格物致知是一种什么关系。首先,我把应该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应该,是一种狭义的应该。应该它是一种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一个概念。那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如果有应该的话,就应该有一个标准,然后有一个被测量,被判断的一个课题,对吧。 那么,从一般的,我们所说的真善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的,应该实际上在广义上、真善美都存在着一个应该。例如真,真的应该,它就有一个标准是什么,衡量谁。1+1=2,这是一个真的标准。那么,1+1=3,我们就说1+1不应该等于3。这是真的一个,应该判断的标准。那么,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一般的范畴,就是衡量的,是真的一个范畴。 我们再说,跳过来说美这个范畴。如果你以现在的李冰冰为标准的话,那么你就说,杨贵妃应该减肥。那么这个应该,它属于这个美的这个范畴。那么广义的应该,它就包括,真善美这三个范畴。我们今天所说的应该,它是一个狭义的应该,它仅仅指的是,善的这个范畴。 那么善的这个范畴,在说应该的时候,它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什么样的标准,就是善的标准是什么。第二,衡量谁,谁来衡量。所以它包括两个。 那么,善的这个标准,这个应该的标准,它是衡量什么呢,它衡量的是人的一个行为,它衡量的人的什么行为呢,人的行为,有很多种,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生理的行为,一种是伦理的行为。 什么是生理的行为,什么是伦理的行为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从一个小女孩身边走过,这个一般,我们说,它仅仅是一个生理行为,但是如果你从一个叫小悦悦的女孩身边走过的话,这就很可能成为一个什么,伦理问题。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