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衡量事物(四)

讲师风采
杜凡
讲师
讲师简介:
杜凡,河南汝南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讲师,主讲本科课程。
视频简介:
源于对“格物”的错误理解,以至于不少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所谓自由,不愿意接受约束,而导致“知而不致”,不求甚解,不可不察。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杜凡:就可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什么叫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就是使不解时,自己成为自己,而且是别人能够成为别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普通人,就是贤人,像颜回这样的,也可以诚,只要他能做到诚,他能把握住这个天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称之为“五之”,这样也可以把握住诚,人们说颜回也很聪明,我比不上颜回怎么办?比不上颜回也可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可以。只要是这样,最终弯者能诚,诚者能行,行者能笃,笃者能明,明者能动,动者能辨,辨者能化,也能够达到化育万物的境界。 这边是人之道,这边是天道,就是诚在某种程度上是你的一种表现,即是这种世界的本原,本原性的,也是人所应该遵守的,为什么说诚能够产生世界,大家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就是真正的长作为天之道,它可以悠远、薄厚、高明,而这些 悠远对应的是无疆,薄厚对应的就是地,高明对应的就是天,而无疆就是承物,地是载物,天是覆物,先有这样的悠远、薄厚和高明,然后才有天地先有这样一种特性,然后才会具体的这种形式。这可以称之为是天道,这可以称之为是人道。 具备了这样一种诚,咱们再回来,真正能够达到这样的诚,把天理涵养到至纯无二的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说就可以拥有智人力谋,可以做到君臣,父子,甚至和你女朋友这种和谐相处。这就是格物致知的一种最高的境界,就是对理的一种把握,把握到这样一种形式。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