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衡量事物(二)

讲师风采
杜凡
讲师
讲师简介:
杜凡,河南汝南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讲师,主讲本科课程。
视频简介: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杜凡:所以说,中国的格物致知,它不是一种存续的,科学的一种,定义,就是在这个一样,有一种,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到后来,落后于西方,就和儒家有关系,因为儒家怎么样,看不起科学。老是研究科学,不好好研究,一研究就转到怎么样,人身上了。没有道理呢,有一点道理,至少在这个地方有所体现。 还有在《论语》里面,也有表现,你像子夏还是谁曾经说过,说什么呢,说小道亦有可观矣,致远恐泥。小道,道是道理,小是大小,这些小的道理,也是可以欣赏的,也有可观的地方,对吧。但是,致远恐泥,什么叫致远空泥,泥是泥巴的泥,但是如果要想走得远,这个走得远,指的人生要取得大的成就,恐泥,就不够。因为儒家的追求是相当高的,一上来就要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小道是不可以的。 所以说,儒家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心智不在这个地方,就是要寻找,真善,寻找善,寻找道德,真正的道德。就是儒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思路,本来是要为人立法,现在却偏偏要上哪个地方去寻找道理,最终的根据,从自然界,最吧。 我们说,这个思想,就是以天道而立人道,不是人为自己立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最终的人应该不应该怎样去做的,它是来源于天的。以天道而立人道,那么,这是和儒家,和中国的文化里面,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有关系的。 在《四书》,第一本是《大学中庸》,第二本是《中庸》。《中庸》的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叫天命之谓性,这牵涉到儒家对这种世界本源的一个态度,它认为,整个的这个世界,是它的本源是,来源于礼。 这个我们说,在大家的思想里面,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来源于谁,道,对吧。。儒家就认为是,来源于礼。礼产生了世界万物。那么这个礼,落在天上,就叫天命,落在人身上,就是什么,天命落在人身上就叫什么,就叫人性,人率性就叫道,就是追求道,就符合了道。 那么有的同学说,老师,太容易了,率性就叫,就符合大道,我每天都想九点钟起床,下午到三点再起床,九三学社嘛,是吧。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觉,玩儿游戏玩儿通宵,率性而为。这是不是率性,这不叫率性,这叫率欲。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性和欲望是分开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