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一错再错

讲师风采
王立群王立群
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
视频简介:
淮南厉王刘长在汉文帝的纵容之下,走上了谋反之路,最后被老谋深算的汉文帝轻松地除掉了。到了汉武帝朝,淮南王刘安对父亲刘长的被废封与绝食而死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也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最后被迫自杀。之后刘长的另外一个儿子刘赐,也没有逃脱他们这个家族总是谋反的命运,最后也鬼使神差地走上了谋反之路,那么刘赐为什么没有吸取家族教训而谋反呢?他谋反的起因究竟是什么呢?刘赐谋反的命运最后又是如何的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王立群:刘赐是刘长的第三子,他被封为衡山王,衡山国就是现在安徽的六安地区,刘赐的谋反之路有他独特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谒者。所谓谒者就是诸侯王身边,或者是皇帝身边负责接发文件的人。就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一个秘书。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 汉武帝元光六年,衡山王刘赐要进京去朝见汉武帝,这个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谒者,这个谒者懂得方术,所以这个谒者就觉得在刘赐手下干,不如到中央政府跟着汉武帝干。所以他就想离开衡山国,到中央政府去。 这件事情,被刘赐发现了,刘赐觉得他身边的秘书,现在要改换门庭,去投奔汉武帝了,他不同意。他一听就火了,就把这个刘赐给抓起来了,抓起来给他判了一个死罪。结果衡山国有一个内史,是中央政府派的一个内史,内史是管民事案件的,内史不同意,把刘赐的判决给推翻了。衡山王一看自己的处理被内史推翻了,他非常恼火,就干脆把内史给告上去了,说内史有不法之事。刘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刘赐,也就是他的秘书去投奔汉武帝呢?为什么不让他去呢?按常理说,你手下有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能够贡献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信任,你岂不是博得武帝欢心的一件事吗?这就牵扯到刘赐这个人。 我们想通过这个事件,看看刘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赐是刘长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按照皇室的血脉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因为他的爹刘长是刘邦的亲儿子,他就是亲孙子。这是他从高祖那辈来说。至于他和汉武帝比较来说,他是汉武帝的亲叔叔。也就是说,刘赐的辈分要比汉武帝的辈分,再说的通俗一点,刘赐是名副其实的刘皇叔,这么一个身份给他带来的结果是他没有把汉武帝放在眼里,在他看来,你虽然是大汉天子,那你是我侄儿,我虽然是个诸侯王,我是你叔。所以现在他手下的秘书,要背叛这个刘皇叔,去投奔他的那个侄儿,他心里不是味,他特别火,特别恼。他发火,他非要把他治死,而且内史不同意,他连内史也告上去,就是因为他这个身份,对他影响很大。 所以,刘赐在衡山国,是一贯骄横霸道之人。内史的这个决定,特别是内史驳回他的判词,他非常不满。在他心里,他觉得你内史是个什么东西,你竟然把我这个诸侯王的面子都给驳了,这就是他发火、生气,要杀谒者,要告内史的原因。 同期声:刘赐手下的谒者,也就是王立群先生所讲的秘书,想去中央政府另攀高枝,使得刘赐感觉到很没有面子,准备把这个谒者处死,没有想到一名中央直属官员,却把刘赐的判决给推翻了,刘赐心中火冒三丈,他这个刘皇叔,自然不会把这些政府官员们放在眼里,顺势就把这位中央直属官员直接告到了他的侄子汉武帝那儿。那么汉武帝该如何处理这个跳槽案呢? 王立群:汉武帝怎么处理这个事呢?汉武帝一审这个内史,他就全明白了。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因为刘赐有一个秘书要投奔他,他这个叔叔不同意,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汉武帝什么都明白了。但是汉武帝很高明,汉武帝没有就这件事做任何处理。 恰巧在这个时候,又出来了另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有人告状,告这个刘赐,说他非法扩大自己的土地,抢占民田,甚至于把老百姓的坟给平了,然后把人家的坟地霸占为自己的土地,这是不法之事。因为汉代,到武帝时期对诸侯王的管制是非常严的,这个事儿告上去了。 汉武帝一看,两个案子都告上来了,一个是刘赐告内史,一个是老百姓告刘赐。汉武帝来了个怎么处理呢?两个案子合并到一块儿处理。所以武帝其实这个时候他做的是借力打力。而自古以来,借力打力都是最简洁的方法。他别的没有处理,他就处理你霸占土地的事。 当时大臣们提了很多处理得意见,包括逮捕啊,包括处死啊,汉武帝都没有做,汉武帝做了这么一个处罚决定,什么处罚决定呢?说你衡山国,二百石以上官吏的任命权收归中央,做了这么个决定。因为从西汉王国建立以来,只有像国相像太傅这样的高官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他的都是诸侯王任命。 七国叛乱以后,二千石以上的大观,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对衡山王刘赐的处理呢,是二百石以上低级官吏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这个决定看起来不重,但是这个决定对汉武帝来说很重要。 汉武帝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呢? 第一,敲山震虎。汉武帝实际上是借这个事情警告刘赐,这个处罚就说,我把你任命官吏的权基本上剥夺光了,二百石以上的,统统你不能管,由中央政府任命。敲山震虎。 再一个,汉武帝这样做,削弱势力,削弱衡山王的势力。你想想衡山王,很多人跟着衡山王,为了什么?为了是升官,为了是发财,跟着衡山王。现在我把你任免官吏的权力收了,就是你不能任免官吏了,那么底下人还跟他吗?跟他不能得官了,这样一来,衡山王实际上就是一个空架子了。 同期声:汉武帝即位初,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