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韩国之亡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与李斯定下统一六国的大计,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方六国进军,他把第一目标选定当时最弱小的韩国,韩国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割晋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拥有今天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块南北狭长的土地是秦国向东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本期节目为您讲述韩国的灭亡。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先说改革不力。战国后期和战国前期中期,和春秋比较起来,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次战争中间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兼并战争打倒最后的时候,这叫大决战,在这个时候,每个国家都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我们讲过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其实也有一个变法,从韩国建国,一直到韩昭侯这个时期,经过了六代国君,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一直到韩昭侯即位才有所作为,这个韩昭侯和秦国的秦孝公几乎是同时的。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是在公元前355年,一前一后,相差一年,但是最后的结果差别很大。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变法开始的。韩国的兴盛,也是从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开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说他改革不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人物,申不害。申不害原来是郑国人,他的国家被灭之后,就成了韩国人,其实他在韩国做的是很低级别的官。他是怎样被韩昭侯发现的呢?有一个意外的事件,就是魏国攻打韩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个很强大的国家,魏国攻打韩国,兵临城下,韩昭侯和大臣们束手无策。这时候,申不害就出来说话了,他告诉韩昭侯,说你应该执圭,圭是一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拜见天子拿的一个玉器。他说你应该拿着圭去拜见魏王。魏王看见你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拜访他,就会取消这次战争。我们这样做并不是我们愿意屈身,就是“好卑而恶尊”,就是我们讨厌尊重,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求生存。韩昭侯就听了听了申不害的意见,亲自执圭拜见魏王,魏王看了很高兴,韩国就免了一次刀兵之灾。这件事情,也让韩昭侯发现申不害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这时申不害的起家。受到韩昭侯的重视,但是还没有信任。不久又发生一件事,魏国不打韩国了,就去攻打赵国,而且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了,赵国就向齐国和韩国求救。韩昭侯当时拿不定主意,如果救赵的话,就会得罪魏国,就问申不害。其实这时申不害刚刚得到韩昭侯的信任,他怕自己万一说错了话会危及自己的地位和昭侯对自己的信任。申不害很精明,就告诉昭侯,说这个事事关重大,容我回去考虑一下。下来以后,申不害就找了两个平时非常喜欢提意见的大臣,和他俩说,为臣者,应当遇到事情,向国君提意见,被不被采纳,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拿出办法来。两个人听申不害这样说,就去向韩昭侯提意见。至于他们提得意见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申不害就一直观察,两人提意见以后,韩昭侯的反应。韩昭侯什么反应,申不害看在眼里,心里就有数了,这时候他已经明白韩昭侯的心思了。之后他就向韩昭侯建议联齐伐魏。这话一说,王大悦之,韩昭侯非常高兴。然后,齐国和韩国就联手要救赵。这个仗打得非常巧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是一场经典性的战役。齐国和韩国并没有直接去解邯郸之围,而是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魏国就不得不从邯郸撤军来解大梁之围,这就叫围魏救赵,非常有名,经典。这一次以后,韩昭侯就对申不害十分信任,在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就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同时让他实行变法。这件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申不害得到韩昭侯信任的,其实就是这次围魏救赵之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申不害其实用的是一个手段,一个权术,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的核心是术,这个术就是权术,也就是君主驾驭臣子的一种方法。先秦法家到最后,是讲法术势,申不害重视的,其实就是这个术。这样,在申不害的主持下,史书记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也就是申不害担任相国这十五年,没有一个诸侯敢攻打韩国。所以昭侯时期,应该是韩国的一个顶峰期。    那么申不害的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几件事来谈一谈。第一件事,禾苗事件。韩昭侯派了一个使者出去巡查,使者回来的时候,韩昭侯就问他看到什么。使者回答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昭侯说没看到特别的,就讲讲你的见闻。使者说,我看到国都南门外面有小牛犊吃庄稼的苗儿。韩昭侯说好,到此为止,我问你的事情,绝对不能向外说。然后韩昭侯下命令,庄稼生长期间,不允许任何牲口到田里吃庄稼。令下以后,大臣们都不以为然,过了不久,韩昭侯下了第二道命令,如果发现牲口吃了庄稼,要上报,如果上报不实,要重罚。这样一来,大臣们就把一些事情报上来了。韩昭侯看了一下,没有使者说的国都南门外牲口吃庄稼的事,所以韩昭侯说,“未尽也”,就是不全面,还有遗漏,大臣们听说以后,就心里没底了,又去查,果然发现国都南门外这个事儿没有报,所以就以为“吏以为昭侯明察”,就是大臣们都认为韩昭侯明察秋毫,所以再也不敢对昭侯的命令懈怠了,这是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韩昭侯和申不害学的什么?学的是个“术”。他先了解了南门外有牲畜吃庄稼,然后他下令禁,禁完了以后下令查,查了以后有遗漏,他说没有,你们汇报的不全,再查,果然查出来了,这样吏以为昭侯明察,太了不起了,什么事儿都知道,不敢隐瞒了。从好处讲,韩国的行政效率提高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