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一)

讲师风采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师简介:
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赴美国留学并任教,1992年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在20多年的历史学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主攻欧洲史、文化史、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先后出版十几部专著,发表50多……
视频简介:
欧洲的危机和人文主义的发现:结构性的危机,表现为非复原性和普遍性(文化、政治、宗教都有异动),政治主体结构的不解性分离,激化矛盾。另外,通过伟大思想家但丁的“新生”这本书的视角,推出人类的“爱、美、德”,从而得出危机是由人类和知识构成的,诱发人文主义的深思。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在第一讲讲了欧洲危机还有人文主义的发现,欧洲的危机首先是一种结构性的危机,结构性的危机有四个表现,首先这个危机是非复原性的,假如一个人生了病,那你去看了病,病又好了,又恢复了原装,他就是可复原的,但欧洲的危机它不能恢复,它只能变成别的东西。另外危机是非常普遍的,怎么普遍呢?文化上产生了文艺复兴,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宗教上产生了马丁路德的新教,地理认识上产生了哥伦布航船,所以它是非常普遍的。然后这个危机还导致旧结构的主体和部件分离,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也好、看到一个文明也好,它有一种指挥不灵的时候,你就感到它不行了,指挥不灵。也就是说在各个时期它都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而且它在自己统一的,假如说部件是矛盾的、是分裂的,那当然是一种危机了,这是一种结构危机。比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说汽车什么东西呢?是个物,对不对?当然汽车好不好?那是一个价值判断,然后汽车能够开它需要交通规则,但价值观念和物和交通规则这是顺时针方向一致的时候它就是不矛盾的。 但是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我们说香烟,香烟是个物,价值判断是矛盾的,吸烟可能有害健康,但是有助于税收,对不对?所以我们的规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所以弄的矛盾自己每一包香烟都说我这个香烟是最好的,每包香烟印上一句话,说“吸烟有害健康”,要得癌症,是不是?这个就是矛盾的、分裂的,这就是主体结构和部件之间的分离。 最后就造成了危机对中部文明的基本原则相对立,我们虽然说的是封建时代,它其实也有基本原则的,比如雇佣制度、农奴制度,庄园制度,这些都是基本原则,但是危机一来了,农奴制就没有了,成了佃农制,成了雇佣兵制度。原来的那个禁欲主义也没有了,是不是?所以这个还是对立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说那个时候欧洲它的危机是很深层的,它是一种结构危机。为什么我们强调结构危机呢?结构危机就是制度危机,它不是一般的危机,所以当时欧洲糟透了。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就是天灾,一个叫人祸,封建制度走向了尽头导致了这种危机。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