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一)

讲师风采
何宇
讲师简介:
何宇,神舟九号飞船系统总指挥。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1994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参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的相关工作。
视频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该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尊敬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首先今天很有幸借这个机会来到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和各位老师和同学就我国的载人航天的发展给大家开展一个交流。另外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能够牺牲休息时间来参与这个交流。我也希望通过今天这个交流,能够对于大家加深对载人航天,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有所帮助。我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所以说准备了一个有关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一个PPT,讲的也不一定是对大家胃口,这样我讲完了以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咱们可以开展一个互动,也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就大家感兴趣的项目,咱们提一些问题我来做解答,咱们互动交流一下。下面咱们就开始。 我交流的题目叫做《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展》,但今天我想说的要谈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展,我想把它放到一个世界的载人航天这么一个大的范畴来开始说,因为咱们今年是我国的载人航天研制开始研制整整20周年,我们国家载人航天起步的时间是1992年,可能有些同学们在外网上也看到,我们载人飞船的任务代号叫做“921”,是它的任务代号,这个921的来历就是来源于我国载人航天是1992年1月来立项的,开始立项论证就是1992年1月开始我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然后很巧合的是在1992年的9月21日我们的立项论证获得了中央专委的批准,以此为标志,正式开展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所以说“921”这个数字具有双重的含义。 那么通过20多年来的奋斗,应该说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然后还包括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大家也都很高兴,社会上的反应也很高、评价也很高。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有个声音在持续不断的在响着,特别是在每次任务成功的时候,总会有些国人提出来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载人航天花费那么巨大,我们把这些钱省下来扶助老区去建学校等等,是不是会更好?这个声音一直在我们研制人员的耳边回响,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提的比较深刻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的很多综合因素的体现。但是我们又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就这个事我们也想了很多,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理解,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我们有很多同志也为此感到非常委屈,因为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且不说财力、物力,单说人力这一角度说,我们也是长年累月进行超长时的工作,我们内部讲是“6+1”,“7×24”等等,这个都是超长工作加班的一种提法,干的非常辛苦。在此情况下而且任务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仍然社会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声音,对于我们的理解现在是社会大家言论自由,大家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干的工作到底是值还是不值,但这个问题我想今天借此机会也跟大家通过这次交流说一下我的看法,看看大家认可还是不认可,一会儿咱们可以敞开交流。 下面我就正式开始说,目前我国载人航天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目前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我们突破了载人飞行。从神舟五号是杨利伟同志第一次乘飞船上天,一天以后返回。神舟六号就是费俊龙、聂海胜两个人搭乘飞船飞了五天返回,以此做一个里程碑我们突破了载人飞行的技术。第二个里程碑神舟七号是一艘出舱活动的飞船,我们用神舟七号的任务突破了出舱活动的技术,出舱活动大家应该在电视上包括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国际空间站经常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叫做EUA,出舱活动来进行舱外设备的维修,我们也是在神舟七号掌握了这项技术,这项技术一方面是一个的技术,一个舱体,航天员从舱体出舱这是一项技术。第二项技术就是舱外航天服的技术,我们也拥有了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飞天航天服,咱们航天员也穿航天服爬出了舱进行了展示。 第三个阶段就是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为代表的,和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汇对接,一次是无人的任务,神舟八号无人飞行,然后神舟九号再搭上三名航天员进行了载人飞行,进行了手动控制的交汇对接,也非常成功。这个只是大家看得到的,大家看不到的就是现在我们载人航天后期的情况,也在如火如荼的研制过程中,包括我们中国自己的货运飞船,包括我们自己中国的空间实验室,包括空间站的研制,包括中国人的载人登月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所以说现在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国家也非常重视,投入了很多的经费,也投入很多人力来开展这些工作。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