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之三牧问题的制度逻辑……

讲师风采
周立
讲师简介:
周立,直隶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农业经济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
视频简介:
我们常常说三农问题,今天教授周立来提三牧问题,作为一个补充性的说明。还有我们的农畜面积,我们做农田的国土面积只占12%,但是牧畜面积占1/3,这是我们考虑乡村复兴文明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范畴,今天讲周立旁门左道的研究,因为周立主要研究是在三农方面。教授周立给大家讲三牧问题的制度逻辑和牧业文明的复兴之路,主题是由脱嵌到入嵌的过程。精彩节目,尽在本期。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主要的内容有五个,我会很快的展示一下。第一个,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脱嵌式的竞争性的牧业,脱嵌来源于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样一本书,他想说明现在有一个自由市场经济想要完全脱开社会与自然而独立生存。他这位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不存在,但是不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样一种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成为主流模式,到了现在已经带来了全球性的一个问题,这个市场体系已经全球了。波兰尼这个论断如果是这样一种自由的市场经济自由调节的市场如果建立的话将摧毁人类将环境变成荒野,在农区如此,然后在牧区现在也正在发生这样的故事。过去牧区我们说是人随自然,草随风,也就是说人是依从自然的一个制度安排,但是现在是人随市场,牧民现在也开始围着市场经济指挥棒来转。我们的草由政策决定,这样是一个脱嵌式的制度安排。过去我们上千年的逐水草而居的自然适应的特点,主要是流动性管理的游牧制度,而现在伴随着人民公社开始推行的定居到80年代以来草和畜的平衡,这些我就不再详细讲了。所以在这样一个巨大时空意志性条件下生态环境条件下,我们却推出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固定式的管理,也就是说农区性的管理方式引入到牧区。 竞争性的牧业导致了三牧问题出现,竞争性牧业主要是双权一致,就是落实耕地和草场分处这样的相应的权力实行农区一样的制度,像家庭承包制度。牧区的生产能力得到很大释放,但是牧区的内部却产生了人类与环境的荒野的局面,体现为原来有动态的平衡体系,现在被打破,导致了三牧问题牧区的生态退化、牧业成本攀升、牧民的去留和生计困难。我们也有相应的案例,不再详细提了。对这一部分简单做一个小结说本来是一个嵌入式的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变成脱嵌式的牧业组织形式,基本特征是竞争性牧业。过去是羊吃草的一个生继性的牧业是共生关系,人与自然也是共生,牧畜之间也是共生和平衡的。现在是羊吃骆驼,把骆驼驱逐出草场,比如说在内蒙古的牧区,因为我们的调查样本主要在内蒙古的牧区,这种状况很明显,然后出现羊吃人、羊吃羊,和英国式的羊吃羊不一样,是中国内部的。对于这样的故事是怎么来的我没有时间详细讲了,农牧业之间变成了一个竞争性的牧业,农区和牧区竞争,牧区和牧区竞争,牧区内部牧民之间竞争,不是过去的合作关系,所以分化很严重,脱嵌式的安排也是我国的竞争。进而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内蒙古有一个最出名的地区叫鄂尔多斯,羊、煤、土、气主要靠这四大资源。实际上很多地方其他的牧区变成了羊也没有了,只能够吐工业的烟气。这样博物馆的牧业可能出现,而不是过去的生继性的牧业与竞争性牧业了。像农区的城市练就的吸星大法一样的,牧区的吸星大法也把牧业、牧民和牧区的所有的资源向外吸引。 那么这样一种竞争性制度安排主要的导火索是产权明晰,这样一个制度逻辑怎么来的呢?第一来源于一个理论就是公地悲剧理论,只要是公众的地就像吃大锅饭一样尽可能多占有少付出,这是哈丁的公地悲剧阐述的。就是为了克服公地悲剧怎么办?推出了由公地公管到私地私管这样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地公管是1949年以及之前包括到1983年人民公社时期是一个公地共管的制度,到1984年到1989年公地,草场仍然是归公,但是牲畜归私。然后1990年之后私地私管完全私有化的制度安排,为了克服公地悲剧,这样一个制度安排推出来了。 这样一个制度安排打碎了草场很多方面的退化,里头这样一个样本点在很多地方开始出现杀畜,杀畜主要是牧民退化的一个标志,单一化这样的牧场。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