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一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三字经》在明确了学习的态度之后,开始向我们介绍几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其中就提到一些,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比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头悬梁锥刺股,经常被人们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广为传颂,可是人们对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那么悬梁刺股讲述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画外音】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在明确了学习的态度之后,开始向我们介绍几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其中就提到一些,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比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头悬梁锥刺股,经常被人们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广为传颂,可是人们对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那么悬梁刺股讲述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呢?在现代社会,发愤读书是必要的,但是勤奋一定要用这种毁伤肢体的方式来彰显吗?对于悬梁刺股这种过于极端的行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这些古人的励志故事,对于今天的现代人还能否适用?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41集。 钱文忠: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一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了一个成语——悬梁刺股。这里边有两个故事,头悬梁是汉代孙敬的故事,当然这里的头是指头发的意思,不是说把自己的脑袋给吊在梁上,那一不小心就给勒死了,它是头发吊在梁上。他为了刻苦学习,用绳子绑住自己的头发,然后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读累了,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头这么一点,一个瞌睡,头发被拉一下,一疼就被惊醒,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继续学习。《汉书》里这么讲:“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汉书》”,就讲到孙敬这个人太喜欢学习,不愿意浪费一丝一毫的光阴,就采取了这个貌似极端的办法,而孙敬正是通过这样的苦学,后来成为了当时的大儒,成为汉朝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 【字幕】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钱文忠:“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悬梁刺股的这位人物,并没有人去要求他这样做,或者没有人用一种强迫的教育方式,去迫使他这么做,但是他自己非常自觉的觉得自己要刻苦、要勤奋。勤不仅能够补拙,勤更能使一个人完善,需要先飞的,往往并不仅仅是笨鸟。我们知道,先飞的往往是更聪明的鸟。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