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一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头悬梁锥刺股,经常被人们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广为传颂,可是人们对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那么悬梁刺股讲述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呢?在现代社会,发愤读书是必要的,但是勤奋一定要用这种毁伤肢体的方式来彰显吗?对于悬梁刺股这种过于极端的行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这些古人的励志故事,对于今天的现代人还能否适用?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画外音】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钱文忠:“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家庭虽然很贫困,生活虽然很困难,但是他绝对不停止自己的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同于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绝不让一寸光阴虚度。 【文忠寄语】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绝不让一寸光阴虚度。 【画外音】囊萤映雪,一夏一冬,《三字经》的作者,选取故事的角度独具匠心,意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不能停止追求知识的脚步。古人尚且能够做到,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读书,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三字经》的作者,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来给我们以启迪呢? 钱文忠:所以《三字经》接下来又讲了两个故事,“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也就是背着柴火,讲的是汉朝朱买臣的故事。汉朝有个非常著名的官员,叫朱买臣。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就是今天江浙一带的人,家里非常穷,但是喜欢读书,无心去管理产业,对发家致富没什么兴趣,所以必须经常砍柴来维持生计。他担着柴,一路担着柴,一路边走边读书。朱买臣的妻子也跟着朱买臣要去担柴,所以跟着他就劝他,你不要瞎唱好不好?因为古人读书,读出来是吟唱,吟古文的,古人读书像唱歌一样,他妻子不懂,说你穷到这个样子,背着柴,一路你穷开心什么啊? 瞎唱什么啊?但是朱买臣越唱越响亮,实际上是越念越响亮,他的妻子认为这个实在是丢面子,实在是太羞耻,所以就请求咱们俩分开算了,离婚,不跟你过了。那么朱买臣就对他的妻子讲,我50岁的时候一定富贵,现在你看我都四十多岁了,你熬都熬到现在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你这么着耐心点,等我富贵以后回来报答你。但是他的妻子非常愤怒地回答,像你这种人,我看最后是要饿死在沟里的,都没人给你收尸你还富贵呢?所以呢她就问朱买臣要了一纸休书,强烈要求离婚,那么就走了。之后朱买臣依然如此,天天去砍柴,边走边读书,像唱歌一样的读书,过了几年,朱买臣碰到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又嫁人了,他的妻子跟她后来的丈夫有一次去上坟,看见朱买臣还挑着担子在那儿唱歌呢,看他又冷又饿的样子。过来过来,到坟头上来吃点饭吧,朱买臣就可怜到这个份儿上。然而到了50岁,有一次,朱买臣跟着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干吗的?管那个账本的,这个小官要把这个帐本送到长安去,朱买臣就跟着他,作为一个随从跟着他,到了皇宫送上这些账本奏折以后,迟迟没有答复,就在旅馆里,在那里等候皇帝的这个命令,粮食也用完了。那么当时朱买臣也没什么吃的,他是个随从,别人轮流给他送吃的,但是朱买臣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他不大对了,看样子不是一个一般的随从,而是肚子里有货的,经常出口成章啊,动不动就吟几句古文出来。那这个时候,正好他有一个同县的人,他的一个老乡叫严助,正好受到皇帝的宠信,就向皇帝推荐了自己这个老乡,这有个读书识字的很有学问的人叫朱买臣。召见以后,皇帝龙心大悦,发现了一个人才,就一下任命他为会稽太守。 会稽太守是包括今天,甚至包括宁波一部分,浙江绍兴在内一大片地区。这一下,朱买臣当然就不挑担子,他已经是太守了,就乘着官家的马车去赴任,当地的官员听说新的太守要到任,赶快就征召百姓修整道路,要给他铺路啊,不让路不好,县府官员100多辆车都在路边恭候,到了会稽这个地方,朱买臣一看,他的前妻和丈夫正好在修路,因为被征召来修路嘛。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的前妻,载上他的前妻后来嫁的那个丈夫,一起到太守府安置好,请他们吃饭,送了他们好多礼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就在太守府里上吊身亡,不知道是后悔,还是心里窝火,这就不知道了。而由朱买臣拿出银两,安葬他的前妻,这就是负薪的故事。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