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二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么她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么她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三字经》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够学到什么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二集。 【钱文忠】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也知道,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因为种种的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的年龄。那么,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该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的时候,家累很重,整天必须在外奔波,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一晃到了二十七岁。二十七岁,在古人是个成年人,不光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的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应该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恐怕必须开始发奋,开始读书、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里,你说我该怎么办?而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就由此开始起步。他起步虽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了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我们要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总结出八位、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面,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他说我现在已经年近七十了。苏老泉是二十七,晋平公是年近七十。但是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会太晚了?我恐怕太晚。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就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象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点燃蜡烛照明,虽然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是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点?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思想: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开始学习,也为时未晚。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求学。由此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的事是真的吗?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