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四十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在梳理完中国历史之后,开始进入最后一个部分,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生动的,古人勤学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求学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遵循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这其中就提到了,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学有大成,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圣人”。而《三学经》中所提到的这个项橐,只不过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拜他为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就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像孔子这样一位学有大成的尊者尚且能够做到不耻下问,不忘勤学,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画外音:《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在端正了学习态度之后,开始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坚持《三字经》又会给我们举什么例子呢? 又讲了一个人,叫赵中令“读鲁论”所谓的鲁论就是《论语》鲁国嘛,鲁国的《论语》我们读的《论语》的本子,也就鲁论,这么一脉下来的“彼既仕”他都已经当官了。“学且勤”学得还更加勤奋《三字经》是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种传统思想的背景,什么背景呢,在古代出世为官是成功的标志。你一个人都已经当官了,那么在古代当然是很成功的,在古代你经商哪怕你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和成功没关系的仕农工商,商在最后第一等是仕而仕如果成功就是已经当官,成为国家的命官。这就是成功的标志所以他讲, 已经出世为官,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能放松学习,反而应该加倍勤奋。《三字经》在讲道理的时候,是层层递进的面面俱到的。赵中令何许人也赵中令就是北宋初年的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当时的赵匡胤还没有黄袍加身,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正是赵普参与了这件事情,赵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谋士,应该是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人之一,所以当赵匡胤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以后,赵普当然因为辅佐有功,所以官运享通。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吏事,就是非常熟悉政府的管理层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问,赵普的学问不高的,等到做了宰相以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问不高,而宋太祖赵匡胤也经常劝他读书。晚年的赵普名位已高,已经是宰相一级的人物了,但是每次回家手不释卷,根据《宋史》讲赵普只要下朝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关起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整天阅读到第二天,他又上朝去处理政事的时候,很多人发现他能够引经据典,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理有据,有理论有实践,在家都觉得很惊讶,不太知道,不太知道他怎么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等赵普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那个宝贝箱子,一看一部《论语》。也就是说他熟读《论语》而且他是带着问题,用心来读《论语》。 读书要带着问题用心来读。你看《三字经》都是前后照应的,它讲故事,它的故事不是随便选的,他上朝碰到问题挂在心头,下朝回来去翻《论语》看哪些孔夫子的和儒家早年弟子的教导,有助于他去解决实际上政治问题。 画外音: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继位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可是却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会读《论语》而赵普的回答是,我以半部《论语》辅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句美谈,一部《论语》不到两万字,而赵普却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读它,赵普从《论语》中都读到了些什么呢? 也正因为赵普用心去读书,把心贴到书上,所以他从儒家学说当中,从《论语》当中汲取了好多为臣之道,他这个大臣当的跟别人不太一样。有一次,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但是太祖历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赵匡胤不喜欢,就不批准,不让他升官,赵普坚决进谏,要求把这个人提拨起来,这就是儒家学说当中,一种“执言”,仗义执言。太祖被他逼得都发火了, 因为两个人也比较熟嘛,虽然是君臣太祖就说了一句,很蛮横的话,我就是不给这个人升官,你怎么样,就皇帝跟宰相闹成这个样子,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表彰和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天经地义,况且刑赏就是刑罚和赏赐。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赏,你怎么能够凭着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了,因为脸上挂不住,你被自己的大臣这么顶,而赵普紧跟在他身后盯着他,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时间一长,最终也得到了太祖的认可,这一些都是读书所得,用心读收所得。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