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水利惠民生(一)

讲师风采
丁德章
讲师简介:
丁德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安徽合肥人,经济学博士,美国IREX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对外经济贸易、农业经济、企业改革等方面。学术成果: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国……
视频简介: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历史,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高度的肯定。当前基层水利设施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善这种状况有什么对策及建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丁德章就这些问题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这一讲的题目是大兴水利惠民生,5月15号中国经济时报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水利安全与粮食安全同样重要》,水利安全治理主要指饮用水安全,我完全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 长期以来,水旱灾害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2012年更是如此。春天是旱灾,夏天是洪灾,现在洪灾已经来了。进入秋冬以后,可能是旱灾和洪灾并存。这种情况虽然与反常的天气有关,这是一个因素。但是毋庸置疑严重的水利安全滞后是主要的原因。 今天要讲的题目主要是这五个方面,第一个是发展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第二个是当前基层水利设施状况及其主要问题,第三个是导致基层水利设施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个是大兴水利惠民生,第五个是改善基层水利状况的紧迫性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水利是指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指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止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实际上分两大块,一个是对水的管理、保护。再一个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发展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标。 (一)水利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即主持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先后建成一些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中如淮河的芍陂等蓄水灌溉工程、华北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沟通江淮和黄淮的邗沟和鸿沟运河工程,以及赵、魏、齐等国修建的黄河堤防工程。这些历史上记载很清楚。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这与他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有关系的。在他的背后经济发展强大,与重视水利息息相关,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和统一中国后修建的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明君和当地官员都非常的重视水利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水利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经过60年的努力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成就。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整治。全国整修加固堤防,修建大、中、小型水库,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基本保证了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农田水利方面,建成的灌区,配套机井,使全国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猛增到目前居世界各国的首位。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整治大江大河,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主要江河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突出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