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 守法 用法 推进依法治理(二)

讲师风采
姜小川
讲师简介:
姜小川,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北京市高校优秀骨干教师,中国犯罪学会北京市法学会,诉讼法学会、军事法学会理事。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基层、中级、高级人民法院从事民事、……
视频简介:
当代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依照法律法规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法守法用法。关注国情,反思中国法制历史,完备中国法制体系,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对违法行为防患于未然,推进国家的依法治理。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姜小川就以上几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三)司法公正及其问题 1、司法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依法治理过程中,之所以要治理,是因为有问题,有纠纷,有矛盾,所有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最终解决不了国家有一个最后的救济方案,就是司法。所有的救济问题解决不了,都到法院去解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老百姓通常讲,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的问题最后一定到法院裁决,法院裁决了就公正了,原因在于法院是代表国家的。 换句话说,对司法的问题,如果司法介入了,一旦作出决定,后面再没有救济途径了,在法院作出裁决以前,始终有司法,这个救济途径在最后做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公正在依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但是现在不容忽视的是司法中间现在的问题比较多,而且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比如说老百姓对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问题反应比较强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尽快解决司法这些问题,使司法尽快的回到全社会都认为应该是最后一道社会公正的防线这样一个程度,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整个依法治理至关重要。 2、司法问题严峻 (1)现行的司法难以回应转型社会的内在需求。 从现在实际的情况来看,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各类案件52万件。到了2012年,大概每年受理的案件是1200万件以上,当然这个里面可能有200万案件是属于民事执行的案件,就是通常听到的执行难,就是这200万,还有100万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各类诉讼的案件。这种情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司法机关人员的情况,案件实际的情况,都不成比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司法难以回应转型社会的内在需求。 (2)公民对诉讼的处理结果不满,司法机关面临尴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上访申诉,实际上很大一块是涉法、涉诉的,就讲到这个地方的问题。在2007年的时候,法院每年判决的案件大概是是600万件,这600万件不包括执行的200万件。当时每年仅向法院申诉的来信来访就有400多万件人次,也就是说60%甚至是70%不服。现在这个情况,经过这几年,可能是好转一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诉讼社会。 通常说,如果一个社会每年大概有10%的人涉诉,这个社会就可以定义为诉讼社会。进入这个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人次涉及各类诉讼,或者是总诉讼、类诉讼的程序。这里的总诉讼、类诉讼是指有一些不是到法院,可能就是在行政机关,在仲裁机关。 这个问题对司法来讲,就需要很好的解决,否则涉及的面太大,解决不好,问题就很大。 (4)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这些司法的主体违法违纪的情况非常严重。 3、司法机关在依法治理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一讲到引导,大家都会想起彭宇的案件。南京有一个彭宇,因为下公交车,老太太摔倒,扶了起来,送到医院,这个案件一审判了罚款五万多块钱。根据常人逻辑推断,既然不是你撞的她,你没有碰她,为什么把她送进医院。因为今天没有雷锋。所以根据常人逻辑,就是你碰的她,一审判了。引起社会,尤其是网民的不服,最终二审经过一年多和解,拿了一万块钱。所以大家都知道,以后再也不能扶老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社会都知道的问题,都知道的一个潜规则,见到老人摔倒了一定不能扶,因为扶了就要判决你,罚钱。法院这样判决引导的作用最终带来的社会负面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法院的司法机关在依法治理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他做出一个判决就让人们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美国的首席大法官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的判决不是因为正确而权威,而是因为权威而正确”,这句话很有哲理。如果我们真正的司法能达到这样的权威,法制的威信,司法的威望就都有了。法制进程也就必然加快了,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中心的意思是要告诉大家,最后一道防线,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