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上)

讲师风采
王灿发
讲师简介:
王灿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视频简介:
从1979年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算起,我国环境法已经发展30多年了。环境法发展的动因是什么,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法发生着哪些转变,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还有哪些。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就以上几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一、环境法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法律 (一)1979年中国现代环境法试水启航 从1979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算起,已经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的过程当中中国的现代环境法已经从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法律。可以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当中,环境法是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这种迅速发展,一方面是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法制推进的必然结果。环境法是怎么开始的? 1978年的《宪法》当中首先规定了环境保护,在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第11条第2款就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在这个《宪法》当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的一项国策,以后再制定相关法就有了《宪法》的依据,这是做出这一条规定的重要意义。 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又原则通过了一项在中国环境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它被学界称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总共分总则、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机构和职责、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奖励和惩罚、附则共七章33条。它是我国现代环境立法的开端,也会此后环境法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改革开放一开始许多法律都还没有制定的情况下,环保法在那时就引起了重视,这有它的背景的。 (二)《环保法(试行)》的背景和意义 这种背景,一个是国际教训警示下的环境立法。1979年的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中的动乱中刚刚走出来,百废待兴、百法待立。《环境保护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七部法律之一,环境保护法它能够在其他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还没出台的情况下就脱颖而出,率先制定和颁布,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背景。 1、当时中国经济虽然不发达,但环境污染和破坏却已经十分严重。 建国初期由于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和国家大办重工业的时候,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10年的时间中,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动乱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加剧。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一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海造田等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因环境污染发生村民与工厂企业的严重冲突和流血事件。像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官厅水库出产的鱼,也因污染而有异味。中国当时环境污染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2、国外环境污染与公害的事件使中国有所警醒。 十八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超越自我,使人类的衣食住行、工作及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灿烂工业文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奋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热。经济发展把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推向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迹象,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全球粮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等等。人类的发展又一次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阴影,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然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化道路,扩大了人类对自然正面利用的同时也加剧了自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们还在庆贺经济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被破坏的千疮百孔。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但也最早品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工业发达国家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从二十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相继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的烟雾事件,还有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富山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和九州爱知县的米糠油事件。这些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这些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事件也引起了中国政府一些有远见的领导人的重视。特别是在邻国日本发生的四级公害事件促使中国政府思考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是国际的背景。 3、环境保护领导人较早地认识了法律的重要性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又起了促动的作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