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我们在座的各位做一次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交流。我们交流的题目叫《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的十八大主题的一个内容,也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核心内容,我们学习十八大精神,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
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包含着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先后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造。一个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我们现在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帜,在我理解就是坚定三个坚定不移,第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第三个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途径。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首先要跟中国近代以来我们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放到一起去说,所以第一个问题我把它叫做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命运,关系人民幸福。道路对一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意义特别的重大,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我觉得首先就要跟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历史的选择放到一起去思考。这样才可以对我们的道路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一些。
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一句话,国弱民穷。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的贫穷落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又让我们成了别人的殖民地。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面前,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它必然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面对这种历史要求的时候,中国的各种力量,各种主义都进行了一番比较和较量,说是各种主义,各种力量的比较,实际上主要是两个力量,两个主义的比较。一个就是国民党与三民主义,还有一个就是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国民党主张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不是没有意义,国民党那个时候把三民主义的要求全都落实到位了,如果把中国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好了,第一,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中国的历史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不一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走向,什么问题呢?农民土地要求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要求的问题,就包含着反封建的内容,解决了农民土地要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当时中国民生最突出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有动荡,土地兼并,农民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和依靠,中国的工业化又跟不上来,那么多人没饭吃,没事干,社会流氓一多,社会能不动荡吗?
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谁要给了农民土地,谁就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谁就有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但是这件事当时国民党蒋介石做的太差了。到了台湾以后,我们都知道国民党蒋介石做的第一件非常有成效的事情就是土地改革,而且在搞土地改革的时候,蒋介石老先生还有一声长叹,他说我做了一件晚做了20年的事情,那是蒋介石老先生带领他的国民党提早在20年在中国大陆搞土地改革,回头想一想,为什么搞不了呢?因为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支撑力量,就是中国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你搞土地改革肯定伤及自己的经济基础,所以当时中国土地改革要求非常强烈的时候,国民党的地政部向社会发布一个通告,说土地改革肯定要搞,但这件事主要的依靠地主阶级之觉悟的提高,把土地改革跟地主阶级觉悟的提高放上去一说,回头想还能搞的了吗?
再回头看共产党在整个革命时期首先抓住了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土地要求的问题。我们由此开创了一条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民为主题,以土地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开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中国化呢?因为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到今天跟给我们共产党提供的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说的事是中国的事,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它必须由切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划出来了毛泽东思想,这条道路加上毛泽东思想带来的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们首先结束了中国的一片混乱状态,同时也给我们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明确的强调。
通过这一段历史的回顾,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几种认识?什么叫历史的选择,利益决定着人心,人心决定了成败。共产党怎么起家的?一竿马克思主义大旗树起来,集合了中国一大批的社会精英,维护了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维护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哪里来的?真的不是打天下,坐天下,是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天下。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接下来的一件事做什么呢?肯定是考虑如何用社会主义去发展中国,毛泽东和我党并不是到了搞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考虑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实在革命的时期,我们这个党就已经形成了一条经典性的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别人的经验再好都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和我们党进行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建设中为我们以后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三点,肯定了探索的意义。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条道路的探索没有取得成功。到底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局限。一个方面就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毛主席那个时候一直想以苏为鉴,摆脱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一直想摆脱苏联模式,为什么摆脱不了?因为不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你根本就无法摆脱苏联模式。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今天是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假如我们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打转转的话,我们今天说的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在考虑中国问题解决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阶级斗争的思想。按理说这个可以摆脱出来,因为毛主席提出一个非常有创建性的思想,叫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按这个思想发展,完全可以形成执政党去解决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新思维,新理论。但是毛主席提出这个思想他有一个前提,他先把社会划为两类矛盾,一类叫敌我矛盾,一类叫人民内部矛盾。做出这样的划分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关键是什么呢?标准是什么?标准不明确,往往要视情而定,国家由领袖视情而定,单位部门由领导者视情而定,一旦什么事情都视情而定的话,没有严格的标准,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就容易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果然我们在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把很多根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了。这样我们的理论,慢慢就逐步形成了无产下的革命,思想路线上就衍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正是这样的理论,正是这样的路线,导致了毛泽东和我们党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有了无产阶级下的革命,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思想发展到这儿中断了。开创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一套指导中国建设的新理论,这是我们党在毛泽东那个时期没有完成的一个历史任务。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存在,后来我们才有了开创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历史要求和历史必然。新道路的开创,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来看,我们首先肯定要跟邓小平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一段,放到一起去说。
邓小平在开创新道路中讲的非常的清楚,我们是把毛主席没做完的事情做下去,把他做错的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有非常两点清醒的认识,第一是老路不能走,邪路也不能走,要走新路。还有一点清醒的认识就是老祖宗不能丢,还要说新话。走新路,说新话,仔细想一想始终是毛主席讲的话,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认识就隐含着走新路,及走新路讲新话的含义。但是毛主席始终这么说,为什么有一段就结合的不好呢?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有一个分析,他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的搞清楚。
走新路讲新话,第一件事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就要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怎么看,怎么说还是那回事,解放思想自然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要求。光解放思想还不行,还要落脚到中国问题的解决上,要讲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核心。有了解放思想,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再讲结合的时候就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有一段时间怎么结合的,好像书本上有什么我们就结合什么,前人怎么说我们就想办法怎么做,做的对不对,好不好,一个是要看书本,二要看领袖怎么说,唯书唯上就这么形成了。有了解放思想,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再讲结合的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是什么?那么明摆着,生产力发展落后,是的日子过的不好,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利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讨论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时候再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新话了,形成的路子肯定是有利于解决中国的问题的新路子了,我们的理论就有了新内容了,我们的道路就有了新的思路。
面对旧的体制,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基础,接下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又给我们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怎么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它叫做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作为执政党,应该做的事太多了,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经常要考虑一下,我们只能做什么,只能做好什么,做一切事情都要从中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一切目标的制定都要根据这个基本的国情的要求来。
接下来邓小平又解决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大的问题,改革开放的举措,基本的依据解决了以后,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谁来推进改革开放,老一代的革命者的使命完成了,改革发展必须启用新人,这是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随着干部四化的推进,我们领导从上到下应该说发生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化。现在在我们党内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干部已经没有了,学识、眼界越来越高了,应该说面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这个领导群体相对来说不那么缺知识和文化,如果相对缺点什么,我觉得似乎又缺点革命化,革命两个字我们肯定不怎么用,因为执政党总讲革命肯定自己战斗自己,邓小平当年讲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时候,那讲的是什么呢?改革它的难度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相当一场革命。但革命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党性,责任,信念,使命,忠诚,共产党不讲这些行吗?别说共产党,哪一个国家的社会精英,除了不讲党性,不讲信念吗?不讲责任,不讲担当吗?都得讲。不管怎么说,老一代革命者这种革命化的东西是洗礼出来的。现在我们从上到下这样一个领导群体,都是没有经历过那种洗礼,也没有那种考验,也不可能有那样的心理考验的。
但是关键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的,也是需要怎么解决的,这是我们党内有一些领导干部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说这是制度有问题,制度肯定有问题,制度不完善,完善制度也非常关键,但制度建设是什么呢?我觉得制度建设就是蜘网,网眼再细都漏水,如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垮掉了,如果信念没有了,那是没有什么党政的东西的。所以怎么样在加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我们的信念,这种理念,这是我们党必须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谈到党的建设的时候,第一点就强调了怎么去强化理想信念的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怎么做好这件事情?需要我们去在实践中要找到新的办法。
在邓小平那个时期,我们回头看,我们这些道路的开创大致过程是什么呢?就是十二大我们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命题,十三大的时候我们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十四大的时候我们党明确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了,这解决了我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十五大我们党明确的提出邓小平理论,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做了一个系统化的总结和提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成功。
后来就是这条道路的进一步的拓展,邓小平理论形成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以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的脚步也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这两个加快是相互促进的,就是从理论创新这个角度来看,邓小平理论提出没有过多久,我们党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理论创新的脚步加快,因为实践的脚步一快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多,我们党的理论它就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所以我们党的理论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说学习理论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对我们党的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深刻一些,要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意识理论学习基本上找不到北,有了问题意识你就可以看看我们理论哪怕要些问题说清楚了,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的探索,哪些问题过去清楚了,新的情况一产生还要加深认识。所以理论为什么讲与时俱进,道理就在这儿。
我们的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到,你要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的理论要有深刻的理解,就得跟我们近年来那些发生发展过程中那些问题联到一起去思考,或者我们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理解到一起去思考,你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刻一些。所以从我们的理论来说,我们的理论发展有一个什么特点呢?要不断接着说,还要不断的往新的说。为什么要接着说,事业不间断,理论就接着说。为什么要不断往新里说,事业在发展,新的问题要不断的产生,所以理论要不断往新的说,这就是我们理论的特点。其实回头想,我们中华文化说到今天怎么说起来的,其实也是不断接着说,不断往新里说,说下来的。
我们改革开放30年,尤其近年来我们感受到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多的时期。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不是中国社会问题最少的时期,因为我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干了别人百八十年干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它的基本要求。所谓的道路它就是社会发展的途径,我们现在也听到有人把我们中国道路或者是中国特色这个道路称为中国模式,叫中国模式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叫模式不如叫道路好,因为模式一般都是定性化的,叫道路它包含着不断在加深认识,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定型,所以我们做的一切把它称为道路,可能更合适。十七大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这条道路做过一次界定,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又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强调了这套道路的基本依据,强调了这条道路的布局,强调了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宏伟蓝图。
我们把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在进一步的简化和明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条道路首先包含着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路线。前面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是一个政治前提,那么这个基本路线讲的就是我们道路的遵循,接下来就是五位一体的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五位一体,叫总体布局,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十八大跟十七大对中国特色道路界定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不同,十八大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强调我们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共同富裕,应该说在十七大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接下来要涉及到战略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一个宏伟蓝图。我们道路包含的内容就是这样的,叫一个基本路线,一个布局,一个根本目标,一个根本目的,一个战略目标。
(一)明确总任务: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接下来我们把它展开说,展开说第一点强调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我们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这种历史的出路和必然的走向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正好给我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新途径。
这条新道路、新途径把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现代化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一条道路它不仅包含着社会主义,它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首先突出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因为无论从社会主义建设来看,还是从现代化民族复兴的要求来看,发展肯定是首要任务,所以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也强调了发展的意义。
我们强调发展首要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第一要务,发展这是一个过程,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把发展看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要体现公平性,体现全面性,体现平衡性。从我们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公平性方面,在全面性方面,在平衡性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怎么体现公平的问题,体现全面、平衡发展都有一些新的问题。在把握全面性、发展性、平衡性的同时还要把握解决问题的重点。
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可以说是发展中的重点。薄弱环节有很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要从我们整个国家来看,薄弱环节首先是农村,就是农民的收入提高跟不上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整个的农村面貌没有一个大的改观,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往往会受到影响。所以十八大报告强调三农问题的时候,也特别的强调要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还有社会建设,过去我们欠帐比较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了经济建设,因为要首先解决人们的温饱,社会建设欠帐比较多。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的要求比较的单一,温饱解决了人们的要求高了,所以社会建设它就成为一个现在给我们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它也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
还有一个问题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我们这个方面的理念没有跟上来,措施没跟上去,所以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建设作为现代化布局的一部分明确的提出来,也强调了怎么去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党和人民的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这是我们共产党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好像不是我们所有的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最高的时期,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廉洁奉公方面有好多做的不好。人民不满意,所以我们党现在标本兼治,加大力度,在这个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后面我们就要去接着说。
应该说从我们总任务来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着眼于现代化的实践,着眼民族复兴,要把握好发展第一要务,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是第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了要完成的总任务。
第二点我们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来看,就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新的提法,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去我们一般都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明确提出叫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体会全面建成一是意味着这个目标临近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从时间上来说,还有八年的时间,十八大之后这五年肯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目标很近了,强调我们要更要关注这个目标它的一些要求。
还有应该说这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非常明确,怎么去把握这个目标,十八大报告还有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从初级阶段的实践,确立了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就是从解决温饱开始,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就是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三步走的具体化,从解决温饱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要逐步的实现我们事业发展的目标。
它让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现实化,我们共产党员理想目标非常的远大,那必须要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体系,我们的远大理想现实化了,我们共产党员的宏大理论也具体化,远大理想现实化可以现实到什么程度?让人们看的见,摸的着,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目标它才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为什么很多老百姓听了十八大报告以后,感受很深。因为这种目标的实现跟他们自己的期盼是连在一起的,是跟他们自己的生活连在一起的。你要从我们的理论具体化来看,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这些内容,可能都跟我们每天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所以特别的具体。
有了这种远大理想的现实化,有了宏大理论的具体化,那意味着我们可以作为执政党,作为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就可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所谓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想到一起、说到一起、干到一起了。这样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就可以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形成一种合力了。
现在也有人对我们好像不怎么讲共产主义的大理想有点看法,我们共产党人肯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坚信共产主义是坚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必须把远大理想的追求,远大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样这种追求才能立足现实,才有它的实际意义,这是第二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样的一个目标,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第三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内在的动力,或者叫强大的动力。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肯定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包括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制度的完善,意义都特别大。
最重要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改革开放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创新。有了这样一个结合,我们的社会发展活力大了,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得靠政党号召,政府组织,人民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除了我们发挥国家举国体制之外,还有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这样的体制下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幸福。社会有活力了,而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以后,也在很多方面促使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改变,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很多新的认识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断完善中形成的新认识。所以我们对今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以现实发展的经验为基础。
还有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依存加深了,这样我们的发展空间大了,我们可以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空间大了,回旋的余地也大了,而且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后,我们对世界的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一些新的改变。要从胡锦涛总书记经常讲的统筹两个大局,要从国内大局和世界大局这样两个角度来考虑我们对事业推进的发展问题。
而且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后,我们有了横向比较动力了,我们的视野宽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强在哪儿,我们有什么优势,我们弱在哪里,我们还要借鉴什么,有了这样的联系,有了这样的一种新的条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拯救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肯定是没有活力的,经济短缺,民主政治发展缺乏动力,这样的一种状态肯定会对社会主义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今天这份成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能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为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肯定陷入一片混乱,肯定导致各种灾难的产生。所以我们总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但是不能往回走。其实回头想,也不可能再往回走了。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进一步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这是第三点。
(四)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第四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我们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把握,那要把握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过去我们讲事业发展的时候讲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后来我们讲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加上了,这次十八大报告又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也是特别的强调五位一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1.经济建设:完善体制,转变方式
我们事业的推进就按照这种布局去展开,首先是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这一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经济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整个经济发展从经济建设这一部分,从十八大报告的内容来看,强调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总书记把它称为兴国之要。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有的时候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质疑,觉得好像我们太强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其他的事没顾上。有的人提出来以人为本了,就不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还有人专门提出来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觉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中心不能改,这个中心一改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就废了,我们往前走的信心就没有了。还有经济建设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经济建设上不去,其他的事没法说,也很难做。比如说像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也好,倒不一定是拿钱买来的,但是没有钱社会建设肯定上不去,因为社会成员说的事,要靠投入去解决,所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
还有我们提出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个理论依据是我们党对现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强调现阶段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没有改,我们肯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