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推广经验

讲师风采
陈冬梅
工业生产领域研究所首席代表
讲师简介:
陈冬梅,工业生产领域研究所首席代表。
视频简介:
能源管理体系使组织能够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程序,以实现对能源效率的运营控制和持续提高。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制定能源使用的基准线,积极管理能源消耗和成本,在不影响运营的前提下减少排放,并不断改进能源的使用和产品生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主持人:陈冬梅女士她现在是工业生产研究所的首席代表,她是加入研究所大概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她过去是在WWF,就是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是大家可能知道,她们的标志就是大熊猫,她们的大熊猫到处都是,她过去在那儿工作。能源管理体系这个事情我们国家是启动的很早,但是在没有我们的标准之前,大概是在2008年的时候山东省颁布了一个能源管理体系的地方标准,接着我们国家的标准是2011年出的。 实际上那在国际社会现在也在国际标准上也都推动能源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大家可能知道,现在从工业生产研究所在最近做了一项研究的工作,他们是把国际上能源管理体系这样的一些措施,政策,他们做了一些总结。所以我们现在欢迎有请陈冬梅介绍一些有关能源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大家欢迎。 陈冬梅:今天我做的这个是国际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推广的经验,这个研究是由我们工业生产研究所的员工还有我们的专家他们来共同完成的,由于他们本人不能到场,所以今天是由我来代表他们来做这个介绍。 在这个能源管理体系国际经验的这个总结研究中,我们主要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对国际上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如丹麦,瑞典,爱尔兰他们的经验了一些总结和分析。另一方面我们也针对中国我们做的节能工作的一些现状和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也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我开始我的介绍之前,请允许我用几句话的时间介绍一下我自己。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了,我叫陈冬梅,我来自工业生产研究所。那么关于工业生产研究所可能很多的同行还不算特别的了解,我想花上几分钟大概的说一下。工业生产研究所是由美国的气侯基金会来成立地一家非盈利的机构,我们是2010年成立的。而我们跟能源基金会也是姐妹机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构建全球的工业实践的最佳新闻中心,汇集了全球关于工业节能方面的政策技术以及金融领域的顶级专家,并且通过基金会的这种紧密的合作,把最佳实践的专长信息以及这些知识传播到所需要的这些群体,包括这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并且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工业行业的一个特点,对这些国际的经验进行一定的本地化的调整。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印度,欧洲和美国都设立了办公室。在我介绍能源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就想来谈一下能源管理体系目前发展的一个状况,就是说在能源管理体系最初开始的时候是由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来自行设计的,所以它的质量还有周期,以及形势也都各有不同。但是随着一些国家他们把能源管理体系和国家企业之间进行连接之后,这个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体系也就给政府给企业提供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持,这种支持一方面是鼓励了这些企业可以采用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方法来进行能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推进了政府节能目标的实现。 在国际上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化能源管理体系已经在欧盟,在丹麦,瑞典,爱尔兰以及中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都得到了贯彻实施。国际化的标准也是在今年的6月15号颁布的,我们中国实际上是在2009年10月1号就已经颁布了我们自己的国标。美国现在正在推动实施的这个叫卓越能源绩效项目,也是跟国际标准之间也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我们对标准化能源体系,对它的进行一个回顾的时候,我们发现它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之间获得一种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就包括对能源管理体系的内涵,包括它的范围,它的程序,以及一整套的方法都能达到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也是能够获得我们有的时候没有想到节能的效益,比如说像在欧洲,你推广了能源管理体系之后多数的企业他们在前五年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10%到20%不等的节能效益,而这种节能的目标的实现远远高于当地政府给他们设定的目标。 在欧盟这几个我们实施的经验也表明,比如说像在丹麦,能源管理体系它通过工业的能效协议中,60%的节能效益实际上是由能源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在瑞典它是以能源管理体系为支撑的自愿减排的协议也是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在爱尔兰实际上是它有67%的节能减排的工程都是由能源管理体系它实施的过程中所产生和推动的。 在能源管理体系它的实施对企业可以获得非常明显的效益,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它能够轻松的来为企业应对政府设定的一些关于节能环保的一些规定和目标,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企业能够来识别一些节能打造的项目,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节能的计划。此外,由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它还能够帮助企业来获得更强的这种盈利能力。在我们对企业它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经验进行回顾的时候,也发现它不仅仅是给企业带来了这些符合政府规定,提高能源效率,包括降低能效的这些收益,但同时它其实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那么这个负担又体现在它对人力,对知识的要求上,一方面这个企业要有很强的内部能力来实施这个标准,另一方面它也要求这个企业要获得一些外部的专家的支持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