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员应当发扬志愿精神(六)

讲师风采
丁元竹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讲师简介:
丁元竹,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我国志愿者服务理论探索先行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政策、公共政策、发展战略。
视频简介:
志愿精神是推动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奉献、友爱、互助等志愿服务的精神不断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党团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教授从如何理解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与改善民生及提高福祉的关系、党团员为什么要发扬志愿精神和党团员如何发扬志愿精神四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党和政府去了解,这样就需要有一些倡导活动。倡导活动是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式,你比如说联合国就讲说倡导某一项活动,通过这种倡导来改变世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推动世界的进步,大家都知道几年以前在国际上发生了志愿服务的运动,就是要求各国政府,各国的军队在战争中不要使用地雷。 大家知道过去战争中使用地雷,战争以后这些地雷又很难把它挖出,就布局在各个国家的边界,各个国家的地区,过去几十年二战以后很多国家的无辜的贫民在战后由于各种活动,踩上地雷造成的死亡非常的严重。所以在十几年前就有一些社会的进步人士在发展中国家就号召各个国家在战争中不要使用地雷,因为他对平民对无辜的百姓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后来这一场运动就动员了3亿多,各个国家3亿多人参与,现在我们使用地雷就比较少。 第一点,当前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的现象,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倡导全社会去响应,需要倡导政府去制订政策,比如说保护环境,比如说保护残疾人的利益,比如说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尊重农民工,支持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定居下来,稳定下来。这个需要政府去做工作,但是也需要我们党团员通过各种方式去倡导全社会,去认同,去支持各种活动。 比如说广东、江苏在全国的外来人口中都是大省,广东省有3000多万,江苏省也有1000多万,从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来看,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下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个需要我们政府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需要为他们创造这些岗位。但是也需要我们的志愿者去倡导怎么让城市的居民,让全社会爱护支持帮助农民工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倡导这个城市居民去认同这些农民工,因为他毕竟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个需要我们党团员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各种认同的方式,创造各种活动,为他们的发展建立各种条件。 从而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融合,我想这个问题是两个方面,我们农民工如何来认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方式,大家形成一种共同的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认同。最终形成一体,所以我记得克林顿在1996年就说过,人们之间如何才可以认同,就是要打破隔离,相互尊重,这个是最关键的。 第二点,我们党团员在倡导新风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新领域需要开发,比如说随着我们国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疾病,各类健康问题,包括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提高,城市交通问题,交通的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党团员,我们志愿者如何通过创新型的思维来倡导更加有效的使用交通工具,更加提倡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善我们的城市生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可以创新,可以做的。党团员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工作去做。也有很多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三点,还有一个需要倡导新风尚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长期持续发展怎么来节约使用我们的资源和环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们的国力不断的增强,随着我们GDP不断的提高,我们对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各类目前社会上各类资源组织特别是环境志愿组织在倡导的一些活动。比如说我前面讲的绿家园,地球村,自然之友倡导26度的空调,最近他们也倡导了像垃圾分类这些老的环境保护方式。还有人倡导一些更新的环境保护的方式。我们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代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领域也要敢于创新,敢于思考。推动整个的社会风尚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