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读“社会建设”思想(五)

讲师风采
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讲师简介:
严书翰,195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视频简介:
社会建设理论的涵盖面非常广,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社会建设有了很明显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呢?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严书翰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三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讲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体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态管理体制,另外一类是危机应对机制。刚才讲到在我们国家两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全在做,要不断建设和创新的问题。我们呈常态管理体制,很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老的管理体制已不管用了,所以我们现在在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很多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就是因为在常态管理体制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建立起来。在这里我要重点讲一讲,由于我们这几年,我们国家大事、要事比较多,大家知道在很多大事要事当中,既包括好事,也包括不好的事,比如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都是好的大事。但是这几年我们国家也发生了不好的大事,一个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像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接着后来就是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等。 还有一些突发性事件,2008年3·14拉萨暴乱事件等等,还有7·5乌鲁木齐事件等等。我们遇到的这些不好的大事,就是我们在应对这种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有一套应对危机的机制,应该是我们党和政府还是很善于总结经验的,所以这几年在处理这些大事、要事特别是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一些危机应对管理体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方面还是我们的软肋,相比较而言,危机应对机制还是比较滞后的。我们现在应该要超前,不能等危机到来以后,我们才匆匆忙忙的再应对。当然有一些灾害是没有办法事先估计的,是难以预料的,但是有一些风险,特别是社会风险,我们是可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对此要有超前的认识。只有超前的认识,只有在战略的眼光指导下,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