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赵武灵王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为了说明秦王赢政消灭赵国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投向赵国的历史当中。在秦王赢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实力非常强大。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当时曾经雄心勃勃的想把秦国灭掉。后来由于赵武灵王,以及其后的三位赵国国君犯了一系列错误,给赵国的灭亡打下了伏笔,最终才给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机会。可以说赵国之亡,四位赵国国君难辞其咎。今天就让我们把焦点对准这四位国君之——赵武灵王。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上一集我们讲到韩国的灭亡,韩国是第一个被秦王赢政灭掉的国家。韩国灭亡以后,秦王赢政第二个指向就是赵国。赵国对秦国来说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曾经在一位国君的领导下想灭掉秦国,这个国君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发展史上,非常有贡献的一位国君。他的贡献主要是四个字—胡服骑射。胡服就是改穿胡服,骑射就是招募骑兵。胡服骑射一共推行了两次,赵武灵王十九年首次进行,赵武灵王二十四年深化进行,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赵国的商鞅变法,也是赵国强大的一个开始。但是推行胡服骑射非常困难,赵国的周围有很多少数民族,就是游牧民族。他们穿的服装跟赵国人不一样。赵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所以赵国的服装和中原诸侯的服装是一样的。现在要胡服就是让赵国的君臣把中原诸侯的服装去掉,换上胡人的服装,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服装历来都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中间文化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再一个,这种改革遭到了王公大臣的坚决反对,反对的根本理由就是认为夷狄文化不可取,我们现在把先进的中原文化换成夷狄文化不可取。所以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特别是胡服这个问题中间下了很大功夫。他作了两件事,第一,争取重臣的支持,第二,争取公族的支持。重臣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臣子,叫做肥义。这个人是辅佐赵武灵王的父亲和赵武灵王的两朝元老,他首先找肥义来谈,讲明自己胡服骑射的目的。肥义非常理解赵武灵王,很支持他,而且肥义给他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能干大事业的人,是不跟一般人去商量讨论的。根据是什么呢?肥义又说了两句话,他认为在人之中,有智者和愚者,就是聪明人和笨人之分。“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愚蠢的人,事情来了都看不见;聪明的人,事情还没有成形,就看出萌芽了。有了重臣肥义的支持,赵武灵王心里比较有底,但是他还要找公族中间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是在上层非常有号召力,影响力的一个人。他先派一个大臣去做工作,他叔叔拒绝。然后赵武灵王亲自找他做工作,非常耐心的讲了四点。第一,从目的看,你说我们穿这个衣服为什么?是为了便于使用。只要便于使用,管他是胡人的衣服,还是华夏的衣服呢?不必非得穿本族的衣服,外族的衣服好,我们也可以穿,实用。再一个,礼仪,礼仪是为了方便做事,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在服饰礼仪上过于拘泥,这是第一点。第二,从现实看,赵国的西边有秦国,另外西面和北面还被很多游牧民族包围,而且赵国和燕国,齐国交界。赵国还有一个大麻烦,赵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中间有一个国中之国,叫做中山国,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是很强,史书记载叫千乘之国,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对他的威胁非常大,这就是他讲的第二点现实。第三,从历史看,赵国的列祖列宗就是在应对戎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不正是我们西面和北面的这些游牧民族。第四,从国耻上看,赵国的国家之中,还有一个国中之国,这是赵国的耻辱。所以赵武灵王说,我胡服骑射的目的,就是想继承列祖列宗的遗志,富国强兵。讲到这里,特别是讲到继承赵国先祖的功业,打动了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表示理解和支持。   画外音:赵武灵王具有雄才大略,他即位之后,就想光大先王的功业。赵武灵王趁着中原地区各国相互攻伐之机,积极向北方扩展领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赵武灵王发现,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战车,在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并不实用。而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别的优势。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积极推行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短衣装束,这就是胡服骑射。那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究竟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