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四)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极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容易冲动,往往受偶然动机驱使,经常违反道德法纪而不后悔,在犯罪者中约占10%到50%,这种极具危险的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除了受父母影响这种原发性的因素,还有一种就是继发性的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属于继发性因素呢,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了,如果碰见了这种人我们有该如何接触呢,请继续听姬雪松老师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姬雪松:那么还有一些是继发性,什么叫继发呢?就是他们的生活里面可能让他们联系的课题,可以让他们联系的人,比方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街坊邻居。那么这些人在小的时候,他可以有一些温情的联系,但是那么最主要的人比如说父母、比如说父亲那就是一个反社会型的人格。那么这样的父亲往往鼓励孩子无情,他们鼓励孩子的这种无情,鼓励孩子的对权力、对力量的某些追求,反对规则。那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年,就是这种继发型的在未来成年生活里面相对要好一点。为什么好一点?就是因为虽然少,虽然不够,可是在他的内心还存在着某种残留的和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建立关系的能力,在和别人形成依恋和信任的关系里面获得快乐的能力。这种所谓的继发要稍微好一点。 对于反社会型的人格,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也就是说一个人自恋的问题,然后对自己的爱的问题。首先,这一类人在他们内心深处是极端无价值的。我们说之所以这些人形成这样的面貌,这种反社会的面貌,病理性的面貌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心,他们没有道德,他们没有可惧怕、可敬畏的权威和规则。那么良心、道德和让人敬畏的这些规则是什么?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某种理想,我们要成为这样的人、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是人们的理想。这些理想本身在一个人的内部要求着这个人做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活着,我们在努力做事情的一个内部动力。然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这些病人他们缺少这种理想,他们没有这种内部的追求。他们没有价值感,他们只有一种权力感。我们说过这种人由于在早期严重不足的这种关系条件让他们没有办法和别人形成依赖,没有办法和别人形成依恋。那么他只能靠自己,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他只能靠自己来赢得这个世界。通过体验到他对这个外部世界的控制、掌控来让自己免于那种弱小的无助感,而这种手段就是杀人越货,就是这种残忍的手段。他们通过这种手段来体验到自己的某种存在感,自己的某种力量感。 有一个病人,这个病人他就是一个反社会性的人格,那么他也是在后期才被发现的。他是在出的什么事呢?这是他杀了好几个妓女,他去嫖娼。嫖娼之后把这个妓女骗出来,然后把她杀掉,杀了好几个。后来被抓住了,当然这不是中国的案例,这是一个美国的案例。被杀掉了,也是经过很复杂的周折的侦查,最后算真相大白案发了。当被调查的时候有人发现在这个人的家庭里存在这样的一些关系,这个人的父亲曾经是一个酒鬼,曾经是一个酒鬼。那么这个妈妈,通常这样的家庭里面父亲都是施虐的,这个妈妈是受虐的被欺负的。那么由于他和这个妈妈经常同时被欺负,所以因为共同的敌人就是朋友,他跟他妈妈的关系似乎很近。尽管这个妈妈也是一种没有能力照顾孩子的妈妈,她自己都无法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所以她根本也没有真正的能力去承担对孩子的责任。不过在这个孩子的感受里面好像和妈妈更近一点,至少妈妈不会打他,不会像父亲一样打他。 但是当他成人之后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他妈曾经是妓女,他妈曾经是妓女!那这一下毁掉了这个人内心那种非常脆弱的世界,因为在这个孩子的眼里面,在那个病人小时候的眼里面,跟他父亲相比他妈妈就是一个圣母,不打他不虐待他,就是一个圣母。那么这种圣母的形象是让这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活下来的依据,可是让他发现了真相也就是他妈曾经是一个妓女的时候,他突然燃起了一种被欺骗感。而由于这个孩子在早期这个家庭困境之中,他已经形成了当他有恨的时候他一定要表达出来,他一定要实施出来,否则他就会感到一种极端无价值的弱小。当然了他没有办法直接对他妈下手,这个人还存在一点良心,那怎么办?那就是象征性的杀掉他妈,什么叫象征性?那就是去杀掉别的妓女。而且并不是杀一个就完了,由于这种恨来自内心,他对这种恨的这种报复的实施是持续的,所以他杀了一个又一个杀了一个又一个,直到后来被抓。这种反社会性的人在他们的生活里面从来没有被鼓励过要尊重规则,更常见到的是他们的父母经常带头做榜样破坏规则。什么叫带头做榜样破坏规则? 比方说如果你去上学,如果你参加了这个社会活动当中你肯定会遇到某些规矩,比如说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在课堂上胡搞乱搞不能闹,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这都是正常的最基本的规则,可是反社会障碍的家庭里面,尤其是这个父母,其实父亲更多见。他们由于自己的这种反社会倾向,就是自己对权威的这种仇恨和蔑视,所以当他们的孩子被设定某些限制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的愤怒。他们会直接找老师我孩子迟到了,迟到怎么了?迟到就迟到了,迟到了你就不让他进教室或者迟到了你就批评他。他们对这种规则极端的蔑视,并且带头反对。那么这就鼓励了这些孩子,哦,原来可以这样做。所以在这些人的内心没有规则,规则就是被蔑视的,遵守规则是无能人的表现在他们看来。所以他们不断用挑战权威、挑战规则,蔑视权威、蔑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