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概述(十四)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姬雪松老师曾提到自恋的形态,自恋的发育程度都是来自于重要的客体关系的类型,不同的客体关系类型造成不同的内部世界特征,那么怎样的客体关系会造成怎样的内部世界特征呢,各种心理特征又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本期视频姬雪松老师讲为我们进行讲解。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姬雪松:在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这些自恋都是来自于,自恋的形态、自恋的发育的程度都是来自于重要的客体关系的类型,不同的客体的关系类型造成我们不同的内部世界特征。你比方说如果你的父母对你是一个过度保护的,过度保护的父母经常会让这个孩子变得非常胆怯、非常退缩、非常不自信,充满恐惧。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说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过度的保护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个关系里面他们在干吗?这种过度保护的父母相当于告诉孩子,这个世界非常危险,所以我需要保护你。而孩子会让自己适应,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环境,那么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环境就是父母和他的这种人际环境。父母用一种保护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那么孩子就认同了父母的这种告知。他也会认为这个世界很危险,他会非常退缩,非常胆怯,非常的不自信。当然这是一种常规形态,还有的同样在这种过度保护下的孩子,这些孩子看上去不胆怯,看上去孩子非常喜欢冒险,非常喜欢探险。但是他这种探险不是探险,而是作死,什么叫作死?他们总会让自己处在很危险的状况,他的行为非常的鲁莽草率,他用一种相反的方式来对抗自己内心的恐惧。他实际上是非常害怕的,但是他用一种不怕来表现害怕。这个好像有点复杂,实际上不复杂。 比方说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注意如果你有的时候走夜里的时候,一个人在乡下或者在一个很黑暗的小树林里面自己走,你心里可害怕,叽里咕噜、紧紧张张的。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影,实际上不一定是一个人影,整个可能一阵风刮过好像有一个人出现。那么处在夜行当中那些正感到害怕的人可能会大叫,谁,干吗,表现的很凶悍,表现的就是很横。实际上这种凶悍和横正是他用于抵御自己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外强中干这叫。那么被保护的这个家庭里面的孩子要么变得非常胆怯退缩,要么变得非常的莽撞和经常使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这就是他的客体的关系对他的人格的一种塑形作用,这是保护的家庭。 溺爱的家庭呢?什么叫溺爱?溺爱溺就是过度了,实际上所谓的溺爱根本就不是爱。溺爱是什么?溺爱是一种剥夺,剥夺什么?首先我们看这个溺爱。溺爱就是孩子有什么要求就满足他,不管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对他有益的还是无益的。溺爱就是尽可能的让孩子感受不到挫折感和失落感,这看上去给这个孩子制造了一个不错的环境。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剥夺、充满挫折的,你却为他制造了一个和这个世界不同的一个人工的世界。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剥夺了这个孩子和这个真实的、有挫折的世界的联系的机会。他剥夺了孩子和真实世界的联系,那么当孩子对这样一个局部的小环境产生了适应之后,他就没有办法适应这个外部的大环境了。我们中学学过一篇课文叫《病梅馆记》,这个文人喜欢曲线美,所以他把那些梅树从小就弯曲的生长,然后做成盆景看着挺好看,但是这些东西只能在家里长,你放到外面试试没法生活。而溺爱的家庭就是这样,他通过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剥夺了他和外部世界接触的这样的真实的联系的机会,从而坑害了孩子。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