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感之和谐双人舞(六)

讲师风采
王斐
东方心理研究所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
讲师简介:
王斐,东方心理研究所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心理咨询工作,担任多所大学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经过近十年的咨询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个体咨询经验,且成功带……
视频简介:
人与人在先天气质上的差异,后天经历、家庭的影响的差异都是很大的,能够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个人的幸福感往往与安全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安全感越强烈的人就觉得越幸福。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会成为成年期依恋关系的原型,在成年期的依恋关系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视频通过三个不同的描述,详细分析了人的安全感。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然后这些其实都不是我所给大家推荐的,你是进入恋爱的时候,或者说你已经准备好进入恋爱的这样的一些特征。那么很多时候,很多同学他是带着去解决个人的问题的这种态度,去进入到一段恋爱里面,结果往往发现可能对方也是带着这样的态度。就说两个自己都没有去,自己没有把自己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状态,都某方面会有问题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合在一起的时候,结果是带来更大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帮助你一个人去解决多么深大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我们想,两个人那么生活到十八九岁,二十多岁,那么你二十多年,你先天的这种气质上的差异,你后天的这种你经历了从小到大那么多的事情,包括一些重大的事情,你的经历,然后你的父母,你父亲的家族,你母亲的家族,你的小家庭,爸爸妈妈跟你的关系,你的重要的这种长者,然后你的重要的过去的朋友什么的,这些每个人的,留在每个人身上的这种差异太多太大了。然后两个人在这个基础上融合,能够相处在一起就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然后如果说本身,其中的一方或者说另一方,或者说双方都在某一个发展上面是有先天的这样的可以说是不足,很大的不足的时候,他进入恋爱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然后恋爱也会,我们会看到它可能会成为个体的一个问题,在给他增加了一重压力和一个导火索,会带来一些更严重的问题。 就是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女生,然后可能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我们周围的人中间也能够看到,不一定像她那么极端,不会像她那么极端,但是也可能会看到这种类型的人。那么她其实就是说需要更多的安全感,然后是非常依赖的一个状态进入到恋爱中的。那么在这个恋爱中她会给对方很多的这种束缚和要求,因为两个人是异地恋,然后她会给要求对方在接她的电话,对方的那个人人,或者是什么的空间上的留言,然后就是她在这里面就是在对方对她时间和情感的这个付出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不允许对方和这个其他的这个异性有多的交往。然后结果我们都可以预见,那么这个男孩肯定是受不了的。然后所以说我们很多常规的这个模式里面,追求的那一方,和被追的那一方。追求那一方可能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一个历程,然后但是这个男孩在忍受,开始他会觉得可以忍受,自己可以去改变,可以按对方的要求去来。那么时间长的时候,他是无法去做到,根本不可能去做到的。那么他最后提出来跟这个女孩分手,然后这个女孩就是用一个极端的伤人的方式,然后来结束了这个事情。 那么这就是多典型的,这个女孩子她的这个自身的这个安全和依恋的这个需要,安全感的这个需要,他一定不是处在一个健康和正常的范围里面的。所以他在这个爱情关系里面她会表现的这么极端和这么剥削性和压迫性,然后到最后造成这样一个很悲剧的结果。这些其实是她应该在最理想的状况是能够在进入恋爱关系之前,自己就把这样一些有问题的这种需求给解决好的。 那么刚才提到了爱情的这个安全感,那么我在这给大家呈现三段话,就是三个不同的描述,你可以来对照一下,看看哪一段跟自己最接近,或者说你最像里面的哪一个描述。 那么我的第一个描述A,就是与别人亲近会另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让我感到不舒服。第一个描述和你有多像呢? 让我们看第二段,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我能安心的依赖别人,或者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和我关系太亲密。那么这个跟你有多像呢。 还有第三段话,就是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和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或者说是恋人,并不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和他非常亲密,但有时候会吓跑他。 那么这三段话里面,哪一段跟你自己最接近呢?那如果你选择的是A的话,那么我们称之为回避型的依恋。那么如果你选择B的话,我们称之为安全型的依恋。那么幸运的是安全型的依恋在人群中占到60%左右的这样的一个比例,也就是大多数人是安全型的。那么如果你选择C的话,是可以称之为是焦虑矛盾型的。 那么这个依恋的研究就和我开头提到的,就是关于猴子的那个实验的这个研究是一脉相承下来的。那么那个研究最初的那个研究证明了人的这种,就是在猴子这个群体里面建立这种依恋,然后有这个情感联结它的这个重要意义。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