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二集谁是丧家狗(上)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性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了这些,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那么“六十耳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而对于别人说他是丧家狗,孔子又是一种什么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那么六十耳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境界,而对于别人说他是丧家狗,孔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老师继续为您讲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二集:谁是丧家狗。 鲍鹏山:再上一讲里,我们讲到到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可是在卫国呢?他看到卫灵公很难看的脸色,还看到了更难看的南子的美色,最终他觉得在卫国待不下去了离开卫国。但是他离开卫国后又能去哪里呢?到曹国,到郑国?什么地方都去过,我们说他去过七个地方,但是可以说他都很失望,比在卫国还要失望。他曾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这个“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贤德的人啊往往是辟世的,次一等的呢?辟地,离开一个地方,离开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说孔子离开鲁国就叫辟地。鲁国不适合我了那我离开它,到卫国,卫国不适合我了我离开它,到曹国,曹国不适合我了我再离开它,他一直在辟地。那地有什么问题呢?还是人的问题嘛,人也就是国君的问题,国君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什么地方?语言和脸色上,所以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有的人因为国君讲了几句难听的话,不干了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有的人因为国君的脸色难看,暗示你滚蛋,那好我也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所以辟色也好辟言也好辟地也好,实际上这三者都是辟人,避开某一些特定的人。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辟言也好辟色也好辟地也好都是辟人。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孔子一直在辟,但是最后一辟他就不辟“贤者辟世”,孔子怎么样?孔子一直坚持不辟世,他把这一点坚持住了,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这一点坚持住了他和老子之间就有界限了,儒家和道家就有区别了。儒家是什么?儒家就是纠缠于世道之中,儒家就是介入当时的纷争为正义而战,你说这个世道黑暗。不错,我就是为黑暗而生,我生下来就是和黑暗作战;你说这个世界不公道,没错,我就是因为不公道我才来,这就是儒家。这就是儒家的崇高,这就是儒家的精神,这是孔子给我们灌输进去的士的精神。以前的士我们说是个职业,孔子以后的士就担当道义了,就“志于道”了。所以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那个时候孔子在陈国,60岁的时候孔子在陈国,迎来了他人生里面很高的一个境界,“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就是“六十而耳顺”那什么叫“耳顺”?为什么孔子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就是因为他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听到了太多太多不顺耳的话,由一开始不顺耳到渐渐地听的顺耳,他的境界就上去了。所以什么叫耳顺呢?如果用一句话讲,那就是对你的所有的批评也好,表扬也好都当成耳旁风。孟子曾讲过一句话特别好他说“人生在世,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你觉得你做得很平常,但是没想到竟然有好多人夸你,这叫不虞之誉,你没有预料到的夸奖;你觉得我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是没想到别人还给你怎么,求全责备。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常常会碰到不虞之誉也常常会碰到求全之毁。碰到不虞之誉时怎么样?你不要沾沾自喜;碰到求全责备时怎么样?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把它全当成耳旁风。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