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六集孔子回国(下)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期间,孔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的自己的祖国,再他里开11年后,鲁国将迎来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这次战争也将再次改变孔子的命运。而医生命运跌宕的孔子,最终赢来了他人生中最高阶段,即:七十二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祖国鲁国,在他离开鲁国14年后鲁国即将迎来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这场战争也将再次改变孔子的命运,而一生命运跌宕的孔子最终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高阶段,这就是他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这句话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六集:孔子回国。 鲍鹏山:还有一件事情是什么?教学生,办学。从孔子30岁一直到他死,也是他终生的事业,传播文化,他要把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这是孔子晚年所做的事,两件大事。此时鲁国的政府把他尊称为国老,国老,国家的老人,这个位置很高,国家级老人了。所以一应生活上的问题当然由政府来解决,孔子晚年也不会为生计发愁,因此他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条件来从事他这两方面的工作。 节目导视:孔子68岁回到鲁国到73岁逝世,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生命中的最高阶段,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鲍鹏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把孔子描述他一生的那段话再重温一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断磨砺不断精进,终于到达了他生命中的最高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我们说,孔子讲他自己人生的历程还有一句话,这是在《论语》第九章里,我们可把它对照着看。 这段话是这样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他讲了四种层次,学习的四种层次。第一个层次,学。在学的阶段有很多人跟我们一起学,所以可与共学,有很多人可以和我们共学。但是呢未可与适道,上一个台阶,通过学习能够了解道,达到道的这个境界人就很少了,一上一个台阶很多人就被淘汰了。到了道的境界还不是最高境界还要更往上面一点。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可以了解到什么是道但能不能立身于道中,能不能一生的行为,为人处事都按道的要求来做呢?这又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适道是知的境界,立道呢,是行的境界。知道了还不行还得照它去做,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到这个层次后又有很多人被淘汰了,但是立身于道中还不是最高境界,你一生立身处世都按道去做很有原则,这个境界固然很高但还有一种境界比这更高,是什么呢?可与立未可与权。权是什么?权变,灵活。有很多人可以和我们一起立身于道中,但能够灵活地运用道,不拘泥不呆板不固执,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这句话可以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对照着来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从自己的角度讲的,我怎么样怎么样,那么这一段话是从人我对照的角度来讲的,一开始有很多人跟着我学,学到道的境界好多人被淘汰了,了解道的时候又有好多人被淘汰了;然后有一批人继续往前走,到了立身于道的境界时再有很多人被淘汰了;剩下的已经很少了,最后,能灵活运用道的人更少了。甚至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境界上只有孔子一个人,最多还加一个颜回,可颜回早就死了。所以这样的话到最后你会发现什么?你读这样的话你会有一种孤独寂寞之感,自己的境界越高身边的人越少,曲高和寡,人生就是这样,你的境界高,那么能够在同样境界里和你对话的人就少了,然后你就常常会感到很孤独,这就是孔子讲的“知我者其天乎”,到了那个时候你只能和天地对话了。所以《论语》上讲,孔子跟他的弟子们有时不谈性与天道,为什么? 一方面他觉得这个不好谈,可能还有一点,这个东西跟你们谈你们不懂,真的是不懂。那我们现在把这段话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对照着看,我们看看孔子人生的最高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那这个地方讲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权变。两个放在一起比较就可得出一个结论:“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是自由的境界,同时又是道德的境界,是自由与道德融为一体的境界”。从心所欲,自由;不逾矩,道德。两者完全融为一体。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