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六集四十不惑(下)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孔子说:四十不惑,按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确实对很多事情都应该“门儿清”。四十岁的孔子快成了“百科全书”人们有不明白的问题,都来向他请教。但我们在一本叫《列子》的经典中却看到了,两个小孩,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打不上来的情况,孔子竟然也有张口结舌的时候,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四十不惑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孔子说“四十不惑”,按一般人的理解一个人到了40岁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确实对很多事情都“门儿清”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那我们在一本叫《列子》的经典中却看到两个小孩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答不上来的情况。孔子既然也有张口结舌的时候,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说四十不惑,他也有迷惑的事情但是他偏要这样说,他是什么意思呢?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六集:四十不惑。 节目导视:40岁的孔子在当时快成了百科全书,人们有不明白的问题都来向他请教,可在一本叫《列子》的经典上却记载了孔子竟然回答不出两个小孩子的简单问题,那孔子凭什么还要说四十不惑呢? 比如说有一本《列子》这本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在争论,到底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其中一个小孩说什么?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为什么呢,早晨看到的太阳很大像车盖一样,中午看到的太阳很小像小盘子一样。我们一般经验告诉我们,离我们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离我们远的东西看起来小,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晨离我们近,这是一个小孩的观点,你说他根据经验来判断,也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另一个小孩他也有他的经验,他说不对,应该是中午离我们近早晨离我们远,为什么呢?中午太阳那么热,早晨太阳温度没那么高,我们知道我们离火越近感觉就越热,离火越远感觉得越冷嘛,既然中午太阳热早晨太阳凉,那肯定是中午太阳离我们近嘛。两人争论得不可开交,正好给孔子碰着,他们就问孔子,你这个学问大,你告诉我们一下到底是早晨近还是中午近。孔子怎么回答,“孔子不能决也”没法回答。然后《列子》下面就记了,说两个小孩就嘲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多呀。《列子》里这句话来嘲笑孔子。实际上这句话问得非常好,好在哪?好在他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境界跟知识的多少往往没多大关系。所以我们有时候读书,老说读书干什么,读书增加一点知识面,我们读书有更多的知识,各方面都能了解一点,懂了总比不懂好,这是错误的观点,读书不是增加知识面不是增加知识总量,读书,再重复一遍,就是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荀子曾经讲过一句非常好的话,他说有些知识啊“知之不足以为君子,不知无损于为小人”,就是有些东西你知道了也不能让你成为君子,有些东西你不知道也不能说你是小人。不知道很正常,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前面也讲了孔子的知识跟我们今天相比那肯定有限,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说我们的境界比孔子高,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的可贵不在于面有多大,知识的可贵在于它能否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所以孔子讲四十不惑是指什么?就是指判断力,尤其是指价值判断力,什么叫价值判断力?价值判断力就是判断好坏 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是这样的判断力。所以我们读《论语》时要注意,你读《论语》不是学知识,甚至读《论语》也不是接受某一些观念,你比如孔子讲仁义道德,好,我们读完《论语》就接受了,这个当然很好,但是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读《论语》能不能像孔子一样学会对事物做判断,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