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四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这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就知道礼让兄长,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像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传育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孝道和悌道,那么为什么在《三字经》这样的启蒙教材中首先要教给孩子们孝悌,这种“首孝弟,次见闻”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画外音]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对孔融其人却不甚了解,为什么流传最广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不是这些更能显示孔融智慧的故事,那么孔融还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呢? 孔融不仅是聪明伶俐,孔融还非常有担当的一个人物,孔融留下来的故事都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小时候在家住的时候,他哥哥,孔融家里有七兄弟,孔融是老六,他哥哥有一个朋友遭到宦官的追捕,大家知道,在汉朝宦官气焰熏天,凶残无比,他哥哥这个朋友实在没办法,就逃到孔融家里要躲一躲,那一天孔融的哥哥不在,正好外出了,这个朋友就把这个情况跟孔融讲,孔融是个小孩子,照道理来讲吓都吓个半死,你被宦官追杀、通缉,你又是到我家里来找我哥哥的,我哥哥又不在,那就说请您别处想办法,我哥哥不在,而孔融不是,孔融说不要紧,我哥哥不在,我是他弟弟,我可以当半个家,请住下,就把这个被宦官通缉的这么一个要犯,因为是自己哥哥的朋友,就把他掩护在家里,东窗事发以后,当地的官府当然要找你算账,你是窝主嘛,那时候孔氏一门争相坐牢,争相救死,都说是我收留的,就孔融的母亲也说是我收留的,孔融也说是我收留的,孔融的其他几个哥哥都说自己收留的,无一退缩,在当地传为美谈。 但是诸位,我们记住孔融的也不是这件事情,我刚才前面讲的两个故事恐怕听说过的人不太多,我们记住他的还是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见于《孔融家传》也叫《孔融别传》,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这个跟我们今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东西越大,对吧,苹果,孩子牙还没有呢,你吃个大的,爷爷奶奶吃个小的,爸爸妈妈吃个中等的,现在的孝顺是倒过来的,孔融没有,老挑小的吃,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这里边就是一种谦让和友爱之心,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悌的代表,孝的代表是黄香,悌,兄弟友爱,代表就是孔融,所以传诵千百年,而在近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基本上经常被收以小学课本里,所以呢大家记住的好像孔融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让了个梨,别的事情没做,其实不是,孔融做了好多事,但是孔融让梨,就作为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悌的这个代表而流传下来。 [画外音]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传诵千百年,就是因为它所以提倡的悌道,而悌道之所以成为美德,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那么这种传统的悌道,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我们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段文字来讲孔融让梨,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愿意在这里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下,梁先生讲: 有人猜想 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 怕吃生冷 乐得谦让一番 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 不过我们要承认 利之所在 可以使人忘形 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发扬光大起来 确有教育价值——梁实秋 它很重要的,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讲,所以梁实秋先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来谦让的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想这也就是《三字经》把它放在教育次弟第二位的原因,也正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千年而不绝的原因。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