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生问题日益凸现的时代背景
第一部分内容,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大家有共同的感受,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对于民生问题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了去年5432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看几张图片,这是陆家嘴金融区,这种豪华乐观建设跟纽约、伦敦有一拼;天宫一号,我们国家的天空工作站有一个大致的雏形;再看我们国家的大型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位居世界前几位。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不夸张地讲,这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基业之一,世界上1/5的人口,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比整个欧洲、整个北美、澳大利亚、日本的总和还大,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说是人类一个罕见的奇迹,一点不过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你能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突出表现是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民生问题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推进、迅速繁荣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而且这两者都是真实的、大面积的同时并存的。我们看看经济高速推进、迅速繁荣的同时,大西南很多的地区,不少地区的一些老百姓走的什么路,过的是什么情况,对于一个西部农民家庭来说,种地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而由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改善这一现象,引发了种种的社会纠纷、矛盾和冲突,我们国家的群体事件同样达到了建国60年以来的最高点,我们国家的群体事件每年十几万起,而且每年以新增加1万起的速度向前递增,人们在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时候发现,中国群体性事件80%以上是根源于民生问题,根源于社会不公现象。我们看这个群体事件,从规模上来看,越来越大,从强度上来看,也是越来越大,这是前几年贵州省瓮安县群体事件,几万民群众走向街头,捣毁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中国群体性事件所反映的是一种力度,涉及面比较大的社会矛盾,主要根源是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主题任务,这个主题任务完成不好,社会肯定是不安全的、不稳定的。民生问题会成为我们时代的重大的主题,原因有很多,我们挑几个主要的原因分析一下。第一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客观来讲,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比别的国家晚几百年,但是我们国家创始了一个世界纪录,什么世界纪录呢,我们国家以人为本这个提法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到现在不到10年时间,已经被社会各个阶层广泛的接受认同,现在找不出哪个群体是反对以人为本的提法的,我们看现在无论是老年人、中青年还是富裕者、贫困者以及有知识的和没知识的都接受以人为本这样一种基本的理念,一个社会一旦普遍接受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话,进一步的普遍要求就必然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的和迫切的要求,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这就是社会成员平等和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毛泽东时代,当时中国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意识,当时的平等有很大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推进,中国民众增加了一条自由和独立意识。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民众平等和独立意识哪个都没缺少,一个社会如果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平等和独立意识,民众就会产生一种普遍的看法,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个群体的特权,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有权利过上好的生活,这样必然就会对民生问题提出普遍而且是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之所以重视民生问题的第三个原因,这就是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这里所说的世俗化,不是市俗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俗化是贬义词,说某一个人庸俗低档、俗不可耐,而世俗化是一个正面的意思,是指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化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来讲,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民众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实的问题,非常理性的重视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社会的民众如果普遍重视现实的问题的话,就不会把目标放在遥远的未来,就希望在这几年看到自己生活有什么重大改观,有什么提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重视现实问题,这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知道民生问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现实性,既然现在民众如此重视现实问题,自然就会对现实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改善的普遍要求,这是第三个原因。
我们国家现在如此重视民生问题的第四个原因,就是社会焦虑。我们可能有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很着急,焦虑不安,浮躁不定,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来看,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之前几千年历史上,除了战乱年代,没有哪个时期的民众像现在如此之焦虑,而且这种焦虑覆盖了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地区,所
二、民生问题的基本涵义及重要意义
(一)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我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第一个小问题,民生的涵义及内容。我们现在把它的界定和内容融在一起讲,作为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生作为一个人来说,他跟动物是有差别的,他应当是有尊严,应当有一个尊严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人跟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为了确保民众基本生存尊严的底线需要社会提供什么帮助呢,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内容,还包括什么呢?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这主要是指充分就业的问题。还包括什么呢?民众的基本发展能力,光有机会没有能力不行,你比如说模具工、车工现在很多岗位招不上工人来,很多人来应聘,他不合格,为什么呢,他不具备基本的技能,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什么帮助呢,义务教育和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简而言之,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民生问题的特点。民生问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直接生活消费性。强调的是直接生活的消费性,像胡锦涛所说的我们要关心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问题,这三个最字,最直接、最现实这样几个最字,就证明是最日常的生活消费的问题。那么有一些公共投入,是用于,完全是国家的,私人的,公共投入应当是全民的,是生产性投资。但这也不算,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跟民生问题还都有一点差别,比如说高铁,我们国家需要高铁,但是不需要特别特别多的高铁,有很多高铁跟我们民众,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再比如说,还有大量的高速公路,我们国家需不需要,需要。但是是不是还有更需要的问题,就是民生,直接的,对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最直接的有效性,很多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还不应当放在民生这里面来看待,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民生问题的基础保障性。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底线,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公共设施而言,比如说有很多公共设施,好像是为民众服务的,实际上没有跟民生问题直接对接。比如说很多音乐厅、博物馆、大剧院非常的奢华富丽堂皇,跟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多少关联,花的又是公共资金,本来这个钱应当用于民生的。一些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是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那个跟这些还有一点距离,严格来讲还不应当放在民生的范围之内。
从民生问题这样两个特点来看,我们对民生的基本内容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民生范围内,各个国家在民生方面可比的指标有三到五个经常用到可比性,通用的,可比性的指标就三到五个。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那么还有的再增加两个指标也可以,增加哪两个指标呢,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是严格的可比性是在这三到五个指标当中进行比较的,我们看各个国家没有说一比民生问题,看这个国家的高铁是多少,高速公路是多少,地铁是多少等等,你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大桥,不是比这个东西,不是比你多少个音乐厅、大剧院,而是比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基础的指标。还可以再加两个,住房保障和就业保障。民生问题的特点解释清楚了以后,对制定民生政策多少有一点帮助了,就不会把所有问题都塞到民生问题来推进,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三)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第三个小问题,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改善民生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正常的安全运行来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增强我们党赖以执政的正当性依据问题,我们这个党为什么可以执政,必须要得到民众的拥戴认同,民众认同才行,民众为什么认同我们党,你得给民众带来实际的利益,民众不管很多,就这一条,你是不是给我们民众带来利益,为我们服务了。如果给我们带来利益,带来实惠,就当然认同这个政府,认同这个党,如果不带来,人们就很难认同你的执政地位,所以我们党要想巩固这种基础,就必须改善民生,让大批民众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民众自然会认同我们党和政府。
第二重大意义,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改善民生意味着什么呢,民众的收入有所提高,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对人民基本生存有一个兜底的东西可以抵御未来的风险,这样一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民众可以消费的资金就多了,同时由于减少对很多后顾之忧,而把很多银行存款拿出来去消费,这样以来整个中国的消费内需拉动就能迈上一个台阶,我们国家这几年内,不能否认,消费内需拉动逐年走低,如果找原因的话,很重要一条就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我们如果把民生问题解决得不错的话,对消费内需拉动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善民生第三方面的重大意义,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也就是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开始实际上就提到了,我们国家现在社会不安的因素80%根源于民生问题,这是大面积的取决于民生问题的如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内容我们来谈一下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中国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民生的改善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比如说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民生提升的幅度,比如说在公共投入用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方面的经费每年是大比例的增加这种投入,有的时候每年增加的幅度能达到20%~30%甚至更高,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是积重难返,是积累了60多年的问题。毛泽东建国以后,改革开放30年前就不重视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年来又有很长时间没有予以重视,所以积累了五、六十年,积重难返,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目前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主要妨碍民生改善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三个。
(一)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
第一个问题,这就是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我们现在回到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点性问题,对一个执政党的政府来说最主要的职能是什么,很简单,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这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就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这些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呼吁要建成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并且他们认为现在与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实际状况与他们所呼吁的这种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当说再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不少的地方政府,一些政府部门是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主抓经济,GDP第一,甚至GDP唯一,这样一来就必然会轻视、延误民生的改善。一切都主抓效益,对那些效益没有重要影响的,而且是弱势群体自然就会冷落,而对富裕群体,投资产生很大贡献的,自然就会高看一眼了。因为他能拉来投资;没有投资,需要政府进行社会保障或者救济的这样一些弱势群体,自然就有的地方政府觉得他是一种负担,就轻视了民生问题。
(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
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公共投入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态。公共投入优先顺序搞反了、搞拧了,本来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改善民生不是没有钱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大量的公共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甚至不是一个小比例,而是一个大比例,这样的公共投入花错地方了,没有用于真正的民生问题,这样一来民生问题有可能改善吗,好像是不大可能了。公共投入优先顺序而言,应当是怎样的规律呢,所有民生改善成功的国家无不印证着这样的规律性问题,就公共投入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一句话来讲就是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就是规律,这就是结论。什么意思呢,所有公共资金在最主要、最基本支出的时候,最基本的要考虑民生问题,而这个民生问题又严格界定了,不能太随意了,严格界定,就是刚才我们所谈的,比如说三大块,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还可以再加上住房保障、就业保障。
我们国家每年被挥霍浪费掉的公共资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高昂的行政成本,我们国家行政成本远远是世界第一,光是三公用款,每年公款,用车4000亿左右,说保守的是4000亿左右,每年公款吃喝3000亿以上,每年公款出国2000亿以上,这些加起来快1万亿左右,不包括别的设备费、人头费。可以这样说,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这么多公车,现在所有国家公车加起来总和远远比不上北京市所拥有的公车,在北京一部公车每年耗费资金平均15万,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被挥霍浪费掉的公共资金。
第二方面的表现,这就是豪华的城市建设,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内容豪华内容挥霍的投入远远是世界第一,甚至是不可思议,新一轮城市化大跃进开始了,这个势头不遏制住,灾难是巨大的。我们用两个数字就能支撑这种说法,一个数字,《人民日报》披露的数字,我们国家已经有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国际化大都市了,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知道美国人有自己国际化大都市的地方十个八个,我们现在有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这个目标了,这是一个数字。再一个数字,我们现在已经圈到手的建设用地,数字说的都抽象了,我们说可够干什么的,有的城市化专家测算,在我们已圈的建设用地当中,可供34亿人生活居住和工作,换句话来讲,可供世界接近一半的人口使用了,把世界一半的人口拉到中国已经圈的地当城市人口来生活来工作都已经可以了。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拿到中国来建设城市化都不够用的,靠我们国家这个财力能行吗,没有钱怎么办,卖地呀,卖地还不够怎么办,贷款啊,而且我们国家很冤枉的是什么呢,我们国家这么大力度搞城市化,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原因很简单,所有专家都认可一个标准,城市化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呢?城市化的本质与核心,一直公认的标准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变成市民化了,变成市民了,这才叫城
(一)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我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第一个小问题,民生的涵义及内容。我们现在把它的界定和内容融在一起讲,作为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生作为一个人来说,他跟动物是有差别的,他应当是有尊严,应当有一个尊严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人跟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为了确保民众基本生存尊严的底线需要社会提供什么帮助呢,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内容,还包括什么呢?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这主要是指充分就业的问题。还包括什么呢?民众的基本发展能力,光有机会没有能力不行,你比如说模具工、车工现在很多岗位招不上工人来,很多人来应聘,他不合格,为什么呢,他不具备基本的技能,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什么帮助呢,义务教育和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简而言之,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民生问题的特点。民生问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直接生活消费性。强调的是直接生活的消费性,像胡锦涛所说的我们要关心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问题,这三个最字,最直接、最现实这样几个最字,就证明是最日常的生活消费的问题。那么有一些公共投入,是用于,完全是国家的,私人的,公共投入应当是全民的,是生产性投资。但这也不算,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跟民生问题还都有一点差别,比如说高铁,我们国家需要高铁,但是不需要特别特别多的高铁,有很多高铁跟我们民众,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再比如说,还有大量的高速公路,我们国家需不需要,需要。但是是不是还有更需要的问题,就是民生,直接的,对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最直接的有效性,很多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还不应当放在民生这里面来看待,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民生问题的基础保障性。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底线,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公共设施而言,比如说有很多公共设施,好像是为民众服务的,实际上没有跟民生问题直接对接。比如说很多音乐厅、博物馆、大剧院非常的奢华富丽堂皇,跟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多少关联,花的又是公共资金,本来这个钱应当用于民生的。一些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是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那个跟这些还有一点距离,严格来讲还不应当放在民生的范围之内。
从民生问题这样两个特点来看,我们对民生的基本内容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民生范围内,各个国家在民生方面可比的指标有三到五个经常用到可比性,通用的,可比性的指标就三到五个。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那么还有的再增加两个指标也可以,增加哪两个指标呢,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是严格的可比性是在这三到五个指标当中进行比较的,我们看各个国家没有说一比民生问题,看这个国家的高铁是多少,高速公路是多少,地铁是多少等等,你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大桥,不是比这个东西,不是比你多少个音乐厅、大剧院,而是比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基础的指标。还可以再加两个,住房保障和就业保障。民生问题的特点解释清楚了以后,对制定民生政策多少有一点帮助了,就不会把所有问题都塞到民生问题来推进,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三)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第三个小问题,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改善民生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正常的安全运行来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增强我们党赖以执政的正当性依据问题,我们这个党为什么可以执政,必须要得到民众的拥戴认同,民众认同才行,民众为什么认同我们党,你得给民众带来实际的利益,民众不管很多,就这一条,你是不是给我们民众带来利益,为我们服务了。如果给我们带来利益,带来实惠,就当然认同这个政府,认同这个党,如果不带来,人们就很难认同你的执政地位,所以我们党要想巩固这种基础,就必须改善民生,让大批民众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民众自然会认同我们党和政府。
第二重大意义,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改善民生意味着什么呢,民众的收入有所提高,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对人民基本生存有一个兜底的东西可以抵御未来的风险,这样一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民众可以消费的资金就多了,同时由于减少对很多后顾之忧,而把很多银行存款拿出来去消费,这样以来整个中国的消费内需拉动就能迈上一个台阶,我们国家这几年内,不能否认,消费内需拉动逐年走低,如果找原因的话,很重要一条就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我们如果把民生问题解决得不错的话,对消费内需拉动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善民生第三方面的重大意义,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也就是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开始实际上就提到了,我们国家现在社会不安的因素80%根源于民生问题,这是大面积的取决于民生问题的如何,这样看来你只要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就从大概率角度,最基本的根源方面确保了社会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一)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
第一个问题,这就是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我们现在回到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点性问题,对一个执政党的政府来说最主要的职能是什么,很简单,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这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就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这些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呼吁要建成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并且他们认为现在与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实际状况与他们所呼吁的这种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当说再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不少的地方政府,一些政府部门是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主抓经济,GDP第一,甚至GDP唯一,这样一来就必然会轻视、延误民生的改善。一切都主抓效益,对那些效益没有重要影响的,而且是弱势群体自然就会冷落,而对富裕群体,投资产生很大贡献的,自然就会高看一眼了。因为他能拉来投资;没有投资,需要政府进行社会保障或者救济的这样一些弱势群体,自然就有的地方政府觉得他是一种负担,就轻视了民生问题。
(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
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公共投入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态。公共投入优先顺序搞反了、搞拧了,本来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改善民生不是没有钱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大量的公共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甚至不是一个小比例,而是一个大比例,这样的公共投入花错地方了,没有用于真正的民生问题,这样一来民生问题有可能改善吗,好像是不大可能了。公共投入优先顺序而言,应当是怎样的规律呢,所有民生改善成功的国家无不印证着这样的规律性问题,就公共投入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一句话来讲就是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就是规律,这就是结论。什么意思呢,所有公共资金在最主要、最基本支出的时候,最基本的要考虑民生问题,而这个民生问题又严格界定了,不能太随意了,严格界定,就是刚才我们所谈的,比如说三大块,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还可以再加上住房保障、就业保障。
我们国家每年被挥霍浪费掉的公共资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高昂的行政成本,我们国家行政成本远远是世界第一,光是三公用款,每年公款,用车4000亿左右,说保守的是4000亿左右,每年公款吃喝3000亿以上,每年公款出国2000亿以上,这些加起来快1万亿左右,不包括别的设备费、人头费。可以这样说,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这么多公车,现在所有国家公车加起来总和远远比不上北京市所拥有的公车,在北京一部公车每年耗费资金平均15万,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被挥霍浪费掉的公共资金。
第二方面的表现,这就是豪华的城市建设,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内容豪华内容挥霍的投入远远是世界第一,甚至是不可思议,新一轮城市化大跃进开始了,这个势头不遏制住,灾难是巨大的。我们用两个数字就能支撑这种说法,一个数字,《人民日报》披露的数字,我们国家已经有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国际化大都市了,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知道美国人有自己国际化大都市的地方十个八个,我们现在有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这个目标了,这是一个数字。再一个数字,我们现在已经圈到手的建设用地,数字说的都抽象了,我们说可够干什么的,有的城市化专家测算,在我们已圈的建设用地当中,可供34亿人生活居住和工作,换句话来讲,可供世界接近一半的人口使用了,把世界一半的人口拉到中国已经圈的地当城市人口来生活来工作都已经可以了。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拿到中国来建设城市化都不够用的,靠我们国家这个财力能行吗,没有钱怎么办,卖地呀,卖地还不够怎么办,贷款啊,而且我们国家很冤枉的是什么呢,我们国家这么大力度搞城市化,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原因很简单,所有专家都认可一个标准,城市化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呢?城市化的本质与核心,一直公认的标准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变成市民化了,变成市民了,这才叫城市化,而我们大量城市化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最多是一种半城市化,是一种交通设施城市化,是一种城市广场建设的城市化,是一种楼房建设的城市化,而最缺的是人的城市化,而为此我们这么高的投入,透支性的投入都不够,我们现在在城市化的投入,现在现金流肯定是不够的,每年都是赤字化,之后贷款。各地政府欠款多少,不同的部门披露的数字不一样,我们取一个中位数,一般认为是各级政府,地方政府,还不包括高铁那些大项目,各地政府的负债14万亿左右,大家注意这是在银行借的钱,再到隐性的,到别的企业方面借的钱,应当说我们国家各地政府的负债20万亿左右,再加上高铁的大项目,各部委的那些豪华的投入,应当说30万亿以上,光欠钱就欠这么多,能还得起吗,每年的高利息,弄不好会不会引发我们国家下一波的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会不会在我们国家再一次出现,都很难说,因为这么豪华的情况,花这么多钱,现在钱花没了,还要借,严重的经济隐患留下了。同时还在人为的制造很多矛盾,比如说争地拆迁引发的,强度很大的矛盾,民众的利益诉求出来了,我们现在在这方面一定要千万好好反思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国家每年被挥霍浪费掉的公共资金第三方面的表现,就是豪华工程和具体豪华建筑物方面的投入。我们再看这个建筑物,这个楼够辉煌的,宏大的,什么地方的建筑物,这是一个,镇政府办公大楼,我们钱都用在这儿了,改善民生哪有钱,从这儿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改善民生绝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主要是什么呢,公共资金花错了地方,这才是关键。
(三)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我们国家妨碍民生改善第三个问题,这就是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由于我们现在政府的职能定位,刚才我们谈了没有完全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各方面的原因,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公权与民争利的现象,这种与民争利现象在我们国家表现得是比较明显的。与民争利现象至少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税收。我们国家的税收是全世界前几位的,第二位还是第九位,是有争论,但是名列前茅是没有什么争论,我们征税征的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的幅度,更是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幅度。美国福布斯认为法国税收是全世界第一,我们也是高税收,我们跟法国相比,有同有异,什么相同呢?来源都是一样,取之于民,有一点不同,去处有差别。法国的税收是用之于民,高福利,高到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我们是用于什么呢,征税了以后,是刚才所说的,高昂的行政成本、豪华性的城市建设以及豪华工程和具体豪华建筑物的建设,而没有用于民生,这是很可惜的,用于民生的比例刚才我们讲了非常低。
与民争利第二方面的表现是名目繁杂的收费,我们现在收费收的太多了,有学者发现,全世界8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而我们知道收费收那么多,把成本都加上去了,把终端消费价格抬起来了,现在我们有一些地方蔬菜其他的东西为什么偏贵呢,预售成本太高,最后成了让民众负担,去扛最后这个成本。
第三方面与民争利的现象就是金融领域高收益,银行高收益收得非常多,员工收入比一般行业员工高多少倍啊,尤其如果是主管或者高管、中管,工资更高了,应当说不太公平。再比如说股市,股市这几年持续走低,回到10年以前的股指了,这跟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匹配,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民众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无非是股市、楼市,哪个地方能盈利这个投资,说增加财产性收入,这能增加财产性收入吗?甚至2007年政府在股市上的印花税是几千亿,相当于当年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这是什么情况,等于利润的一半,这个获益也太简单了,而老百姓最惨,好多巨型航空母舰国有企业上市了,然后在高位跑了,让中国民众承受,栽进去了,这几年民众在金融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负增长,而且大幅度的负增长,好多人是血本无归。
与民争利第四方面的表现,这就是土地的高收益,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财政收入,有活钱花,搞一些豪华性建设,形象工程,靠财政收入不够,只有靠卖地,我们国家这几年经常卖地,一年是几万亿的收成,成本都到哪儿去了,弄的有些地方的房价飙升,最后老百姓扛这个高房价。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人,到西南,前几年去了一下,俩口子可能就是一个月五六千块钱,其中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工资拿去还债,另外一个人的工资是用来正常生活支出,可以说我们很多家庭是一辈子为挣一套房子而奋斗,日常生活还有吗,而且风险很大。假如说现在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还贷还不起了怎么办,还贷还不起了肯定是大面积,假如出现经济大滑坡,还不起,银行不会吃亏,就收房子,相互之间就产生什么呢,力度不小的纠纷,社会还能安全吗?
与民争利第五个方面的表现,就是国企上缴的利润太少了,国有企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它的利润应当供全体人民共享,国企现在上缴的税收,除了税收以外还有利润,这个利润交给国家就是5%、10%,前几年这个比例都不到,一般正常的国有企业应该是20%、30%,甚至更高,让国企正常利润当中合理的切割一块交给国家,专门用于民生的话,我们目前民生也不会是这个状况,我们看与民争利现象至少表现在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就足以中国民生难以得到应有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