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两会”热点专题解读—热点二……

讲师风采
井敏
讲师简介:
井敏,女,河南商丘人。199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从事公共管理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公共人……
视频简介: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转变方案》中,对六个部门进行了大部制的调整。大部制改革已经成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是什么样的一种体制?中央党校政法部井敏教授针对大部制的概念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所以在接下来的包括2012年十八大的报告中也是再次强调了要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这一轮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已经定了,下面就是来执行更具体的细节。可以说大部制改革已经成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体制?所以今天我们来就大部制的一些相关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大部制的概念及内涵 首先来看大部制的概念和内涵,什么是大部制?怎么理解大部制?如果从概念上来说,大部制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要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就是大部制。 怎么理解这样一个概念呢?我们来对它的内涵做一个进一步的解读。大部制首先给大家一个表象的一个看法就是部门规模大,数量小。这就是大部制,也是大家看到的大部制的一个最典型的结构上的外形特点,就是部门很大,规模很大,数量很少。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西方社会这些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部门数量最多18个,那目前我们在这次机构调整之后,2013年机构调整以后我们目前两轮大部制改革之后我们目前保留25个。应该说和西方社会的这种数量少相比,我们的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大的。部门数量少,因此部门也大。比如像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农业部,一个部就有十几万个公务员,所以它部门很大,人员很多,这是最表象的一个特点。 另外一个大部制不是为了追求大,不是为了追求数量少、规模大,不是为了大部而大部,而是为了什么?大部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必然造成的就是你管他也管,每个人管都是根据自己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管,而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很多都是部门利益的体现,因此让这些部门利益的法制化之后,这些法律成为他们进行管理的一个依据,那最后就形成依法打架,我也依法,我依的法是自己制定的法,而我这个法是保护我本部门利益的法。你也依法,你依的是你的法,而你的法是保护你的部门利益。所以大家为了部门利益就出现这种依法打架,多头管理的局面。所以大部门体制要把职能相近相似的职能放在一个部门,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依法打架的这样一些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部门的减少来降低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果。部门少了相互之间打架的机会少了,行政的内耗必然就减少,所以行政成本也就可以相对地降低下来,行政效果也可以相应的提高了。如果我们大部制改革真正能够做到不再出现这种过多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必然带来一个好的副产品就是成本的降低,它的效率也要提高,这是一个对大部制的理解。 还有一个理解就是大部制是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构的外形特点。所以把大部制叫大部门体制,而不叫大部门结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大部制的追求不仅仅是职能的调整,更多还要涉及到它的权力格局的划分,以及它的运行机制的调整。所以它是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从这样一个角度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我们对大部制改革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定了几个部门、出现了几个大部,这不是对大部门体制的一个真正的理解,这只是一个表象。职能的合并、大部的形成只是大部制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权力划分,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以及运行机制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否则大部制改革很难获得成功。所以这是我们对大部制的理解。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